先算“成本账”,省工省力投入少。刘先农看到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邻居越来越多,也加入了“还田大军”。刘大爷心里有本账:秸秆还田机作业省去了机器耙耕费每亩40元,省去将秸秆从田里运出的费用;每亩田少施40公斤化肥,省了一笔化肥钱。
记者来到柴湾镇双龙村陈兆月的田头,只见5亩黑黝黝的麦田正在由机手耕翻。陈兆月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已经两年了,如今尝到了甜头:“秸秆还田后,每年少施一次肥,每亩省100元,秸秆是肥田的宝贝,下了地,土壤肥力好多啦。”
再算“增收账”,土地增效单产高。刘先农家有10亩地,去年水稻平均亩产650公斤,比没有秸秆还田的农户高40多公斤,加上平时每亩节支的100元,他估算了一下,去年水稻一熟增收约2000元。“加上夏季小麦,每年总共能增收3000元。”刘先农说。
还有一笔“生态账”,农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在双龙村,随着政府禁烧秸秆宣传家喻户晓,像陈兆月一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村民越来越多,每到麦收时节,这里的空气质量明显比以前好。
“烧秸秆,烧乱了土壤结构,烧掉了有机肥料,烧坏了生态环境。”陈兆月说,现在,夏季的麦秆儿和秋天的稻秆儿,被收割机直接切碎翻入土下,不用捆不用运,土壤不板结了,庄稼长得比施化肥时更有劲。
老乡们从过去的怀疑、拒绝,变成了秸秆还田的忠实拥趸。
政府推广力度将不断加大,不会给农民增加经济负担
“去年,我购置了一台中型常发800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原价7.3万元,我只花了4.4万元,其余2.9万元由国家、省、市县共同补贴。” 张小进是袁桥镇的一位农机手,今年与秸秆还田农户签约300亩,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记者,“今年农民们需要机械化秸秆还田的面积,比上年翻了一番。”
柴湾农机站站长蒋宝炎介绍,农机站目前共有中型拖拉机32台,并配套小型秸秆还田机180台,赶上了去年市里大面积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今年还田签约面积大幅增加,本镇秸秆还田率将达到90%以上。
谢跃进告诉记者:“市财政继续给予新增50—60马力拖拉机每台补贴8000元;新增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每台补贴1000元;新增与全喂式收割机配套的秸秆粉碎机每台补贴200元。同时,还对使用还田机械进行秸秆还田的农户给予每年每亩20元的补贴。这样,秸秆还田不会给农民增加经济负担。”
如皋市全年产生秸秆70万吨左右,推广秸秆还田以前,80%秸秆被焚烧。人们也不相信秸秆还田有什么作用。2002年,如皋“老农科所”40亩没人要的荒地给了农机站,从此农机站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的秸秆还田。到了2007年,40亩荒地已成良田,人们开始对秸秆还田刮目相看:70万吨秸秆,利用量达66.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5%。
“田头培训,包教包会”。今年以来,如皋共举办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培训班33期,培训农民和农机手26000人次,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到65%。
南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推进秸秆还田投入较大,但可以一举多得,对保护环境、补充土壤养分等好处很多。今年全市已落实秸秆还田机械6500台,还田面积86万亩,推进了示范项目建设。今后政府推广力度还将不断加大。
目标:2015年秸秆利用率超80%(背景链接)
我国每年秸秆产量近7亿吨,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和支持下,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秸秆焚烧现象。但是,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对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应对气候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2008年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立秸秆收集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