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光伏竞标:曲终“议”不断

发布时间:2010年9月25日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


    民企盼分一杯羹


    今年,中央对发展光伏产业发展的基调大体是: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国内市场。9月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把新能源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推动民企参与光伏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政府推出的‘金太阳工程’和建筑屋顶光伏项目,正式开启了国内光伏内需市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一年50万千瓦(500MW)左右。”


    目前国家能源局最新确定的光伏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则达到2000万千瓦,而今年的这一数字仅为50万千瓦。这意味着5年后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今年的10倍。民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自今年5月13日国家颁布“新36条”(即“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意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但民营资本却频频遭遇“玻璃门”。


    根据国家第二批光伏特许权光伏招标的规则:竞标公司需为每个标的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长为14个月,而且公司必须具备10%的项目资本金,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30%的自有资金。这一条被很多人士认为是限制民企进入的重要一环。


    去年第一轮光伏招标项目是以无锡尚德、英利、天和等民企占主角,而在今年的竞标名单中却看不到英利、天和的影子,而是以供应商的身份参与。


    保利协鑫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舒桦在一次论坛上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就表示出,对这轮光伏招标充满期待,并希望有所收获的期望。


    在今年“投标价低者得”的原则指导下,保利协鑫、浙江正泰、无锡尚德、江西塞维、新奥太阳能等大型光伏民企无一中标。而英利集团以设备供应商的身份绑定国企才间接实现了中标,参与了其中四分之一的项目。


    一位业内专家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中国国有企业擅长窝里横,虽然有国家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援,却严重缺乏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依靠市场垄断和资金优先等条件生存,缺乏战略眼光,更没有在海外开拓市场的长远规划。而民营企业在本国“二等公民”的恶劣环境下艰苦拼搏,赢得了一小片蓝天,更亟需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


    为了帮助国家尽快得到真实的光伏发电成本,李建民提议:从280兆瓦的光伏项目中拿出10兆瓦全部由民企参与竞标,通过市场化手段摸底光伏发电成本,再结合民企与国企各自优势来推动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为了维护自身在新能源产业的行业地位,不排除有些财大气粗的央企非理性竞争,压低投标价。毕竟中标的上网电价比较低,电站项目的成本回收期较长,资金困局是民企难以解决的,现在13个项目的最低价,全都由国企报出,凸显民企在竞标中的弱势地位。


    李建民表示,国企可以获得国家的低息银行贷款,还有财政拨款的追加资本金支持,可以承受前期大笔资金投入,以及微利甚至亏本的局面长期存在,民企以盈利为导向,不会轻易铤而走险投出超低价。消除政策壁垒,实现事实上的平等,这是推动民企发展的第一步。


    现在,我国光伏产业一直面临着“上游靠进口,下游靠出口”的窘境。下游民企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偿和再生,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发电产品的环保收益。发展国内市场也离不开民企的努力。


    虽然民企处于不利地位,但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本次特许招标是国家尝试性的招标探底,当前的招标项目最终还是会向市场放开。


    沈一扬表示,民企本身目前发展不够充分,需要不断发展壮大,难免在竞标中处于弱势。在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更多光伏项目会推出来,实力强大的国企建设光伏电站,也需要依靠民企提供光伏产品和设备,这是当前民企和国企合作开拓国内市场的重要选择。


    启动国内市场


    “培育市场是现在国家推动国内光伏产业发展首先必须做的。”鲍云樵研究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现在中国的光伏市场大多在国外,光伏产品和设备主要出口欧美,如果国内市场培育不起来,还谈什么发展国内光伏市场!”


    为了培育国内光伏市场,鲍云樵建议,国家在大中城市的别墅区或高档住宅区里首先大面积推广使用光伏发电设备,这样诞生的“零能源消耗绿色别墅”产生的规模效益,对降低光伏发电成本作用也是比较大的,示范作用明显。


    据悉,竞标报价是基于光伏发电成本来定的。目前光伏发电站的成本主要包括组件价格、逆变器、系统集成、工程安装、蓄电池、土地价格等几个主要部分,还有电网接入费、运营费用等。此外后期更换设备维护以及不断上涨的土地成本都在推高光伏发电的成本。


    一位参与光伏竞标的业内人士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国家需要加大启动国内光伏市场的力度,德国居民每年所用的电30%来自于光伏发电,所以德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场,在德国等国光伏补贴开始下降之时,我国光伏发电补贴因为资金不足迟迟没有出台。可以从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启动国内光伏市场需要国家补贴,主要是补贴的来源和补贴的持续性。解决补贴来源的问题除了国家财政补贴,还可以通过节电或者节能的经济效益来补充,目前以现有的技术水平节电一千瓦需要2000元,建火力发电一千瓦的成本是4000元、建风电成本的成本是6000~8000元、建核电的成本是10000元、建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20000元、节电的经济效益很明显,节能潜力巨大,以每度电一元来计算,国家8亿千瓦的总装机容量,节约10%的能源就是8000万千瓦就是800亿元,以20元/W的光伏建设成本计算,可以建4GW的光伏电站,相当于去年国内全年的光伏产量。


    第二是利用光伏发电的优势,这位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在能源结构是以化石能源为主,国家利用沿海阳光充足的优势在沿海发达地区推广普及商业模式的光伏发电屋顶,成本大概也是1元/度,以五千瓦的装机容量来计算,光伏屋顶的总建设成本是10万元,这样就不用担心高峰时期用电紧张的状况。这样大规模的光伏发电的成本会有大幅度降低,国内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大的光伏发电市场。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