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牟惟仲则指出,正是由于退出机制不完善,导致今年淘汰落后的标准比往年都高,但钢铁产能依然有增无减。在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的过程中,不仅要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还必须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体系。
他具体解释,一是政府要从整个钢铁产业链发展需求上科学、整体、系统地进行各个环节规划,要把淘汰落后产能与产业升级和产品提档进行对接;二是寻求与大型钢企重组实行钢铁集团化。中小钢企可以通过联合重组,补充大钢企产品转型后在低附加值产品方面留下的空缺,并继承大钢企在低附加值产品上的规模效应,而且还可以适度扩大自身的销售网络,进入大型钢铁企业已有的市场领域;三是帮助那些从落后产能中转移出来的资金寻找到更好的投资领域,引导这些退出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环保产业,使退出资金能够有更好的用武之地。
限电限产被指“过于极端”
在节能减排政策组合拳中,9月以来多个省市对钢铁行业限电限产算是最见成效的一招,但也被指有“过于极端”之嫌。此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来武公开表示,为节能减排,不惜让企业停产,不惜有经济损失。
“从9月份,钢企面对的两大节能减排政策来看,淘汰落后产能中,虽然有可能出现一些偏差,比如将停产多时的产能上报等,但总体来看,这项政策还是有益于整个钢铁行业发展的。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到9月底可能出现的该停没停的产能,国家也应该制定举报措施,让淘汰落后产能更加透明。”冶金工业规划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说。不过他也指出,至于限电限产的政策就有待商榷,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为了节能减排而去临时突击的方式对行业并无好处。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认为,从地方政府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是要完成的,但是经济发展大局也不得不兼顾。虽说今年全国GDP增长“保8”无忧,但是对于地区来说,数字也不能太难看。以河北省为例,钢铁相关产业(包括钢铁制造业、采矿业、煤炭产业)在全省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总额都占据全部产业的半壁江山,钢铁生产企业减产不仅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也势必会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影响。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难题同样存在。由于限电减产引发钢价大幅上涨,对于已然超过3%的警戒线的CPI和PPI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通胀压力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是下半年国家经济工作重点,不可偏废。”上述分析师表示。
限电停产对节能减排产生了立竿见影的作用,然而,这种方式无异于杀鸡取卵。一位业内专家就曾指出,限电确实不是一个好办法。首先,一旦停止限电,高能耗企业还是会回来;其次,限电导致经济成本很高;第三,限电不一定节能,企业不用电,可以用其他能源代替,这与节能减排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减排应避免惟数字论
正是由于政策上的些许漏洞以及行业中存在的少数投机取巧行为,让轰轰烈烈的节能减排工作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联合金属网分析师胡艳平称,此次节能减排政策风暴首要缺点是不具备可持续性,而是“临时抱佛脚”式作风的典型。按照目前各地政策要求,钢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削减一定产量以确定实现2010年末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但是不难想象,期限一到,各钢厂会迅速复产。
据知情人士透露,河北省大部分钢企表示限产时间暂定一周,眼下正是减排高峰期,有督察组进行监督,执行较为严格,当环境稍有放松后,在利润刺激下,部分产能有可能陆续复产。这种行政命令式的减排方法显然缺乏可持续性,反而有导致报复性复产的隐患。
胡艳平认为,“我们不否认节能减排对钢铁行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而,冷静客观看待近来一系列现象发现,排山倒海式节能减排行为存在‘惟数字论’倾向,部分地方政府节能减排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过于简单和粗暴,甚至可以说是为‘达标’而不惜一切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某些实施办法并不符合节能减排的初衷,甚至有悖对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节能减排与地方主要领导的政绩挂勾,并采取所谓问责制,为保乌纱帽,一些地方政府可谓费尽心思,隐形的“暴力”减排手段也被应用推广,带有强烈政府色彩的“红头文件”也充分发挥了其作用。诚然,按照当前的形势,单位GDP能耗下降20%可以完成。但是从行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治标难治本。
发达国家经验以及相关研究均表明,“市场为主、行政为辅”是推进节能减排的最佳思路。要想真正推进减排,更应该借助市场力量,多采用财政、税收等市场化手段,辅以少量行政手段,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但此次减排风暴只是对钢铁行业阶段性集中整治行为,无法实现节能减排根本目的,即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还是要顺应行业发展,现在业内有一种看法认为,产能落后与否不能完全以高炉大小来区分,因为有些小型高炉对原料要求低,符合中国国产原料的特点,所以不应盲目关停。而限电限产这种‘一刀切’的方式更有待商榷。”一位钢企相关负责人说。
总而言之,节能减排不应成为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功绩”借力点,不应成为危害行业健康发展的“美好托词”,而应变成促进行业良性发展的长久大计。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