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后CDM时代:中国碳交易何时破局无价无市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0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最早引入VER机制的美国,需求最主要来自于第一种,即在各州对于环境保护的措施再加上跨国公司对企业责任感的履行。不过,虽然未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强制减排队列,但由于美国很多州政府都设立了强制的总量目标,所以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实际上也引入了类似欧盟强制配额交易市场的交易模式,即存在一个合理的总量和分配机制。


    而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企业市场规模和发展程度的限制,单纯依靠企业责任感似乎还不足于推动整体市场发展。同时美国州政府设立强制总量目标的自愿减排也不适应中国国情。因此,虽然有了天交所的“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但VER在中国目前仍处于零星发展阶段。


    事实上,虽然近年已经出现了快速增长,VER在全球碳市场中的比例也仅仅占了0.27%,与配额交易市场相比仅是九牛一毛。


    “因为形成规模化的碳市场有三个基本条件:科学性、稀缺性和流动性。基于这个观点,VER不可能有大规模发展,因为它虽然满足了科学性,但不满足稀缺性和流动性。”北京环交所总经理梅德文曾向本报记者表示。


    因此,对于中国的当前条件来说,VER也许并不是最终发展方向,但至少能够满足亚里桑德罗·维特利所言的第二种需求,即通过练兵来进行能力建设,循序渐进地为碳市场发展积累经验。


    中国特色的“相对总量控制”


    仅从目前全球碳市场的组成结构来看,无论是CDM还是VER都只能算是边缘,只有强制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才是主流,也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必然方向。“发展VER也是无奈之举,只可以作为过渡。”邹骥告诉本报记者。


    除了VER之外,专家认为,眼下还有一步需要尽快走的棋,就是基于碳强度指标尽快建立中国本土市场的碳价格体系。


    也就是说,虽然仍然缺乏绝对总量,但中国提出的“2020年前,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单位GDP碳排放强度40%到45%”目标,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助理黄杰夫看来,无疑是中国碳市场发展的一个绝好契机。


    黄杰夫认为,如果把碳强度指标分解到各个行业甚至企业上,就能使得碳市场出现一个实际的价格信号。再根据政府政策的指导和交易所的合作,以市场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使得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低碳进行改组。


    实际上,这也相当于仿效欧盟,先在一些特定行业中试点碳强度指标分配,使得企业之间产生自由交易的可能性。与国内目前仍然通过行政区域来分配碳强度指标导致市场的分割有很大区别。


    这其实是一条既区别欧盟总量绝对控制模式,又区别美国自愿市场模式的第三条“中国特色”之路,即“总量相对控制”。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曾如此形容。


    不过,如何实施“总量相对控制”,将碳强度指标与落实到每个行业、企业的量化指标进行“无缝对接”,仍然充满了难题。比如碳的盘查和测算、登记,各个企业合理的指标设定以及各种体制设计,都还面临着从无到有的过程。


    除了改进碳强度指标分配以建立碳市场价格信号以外,另一个配合机制就是引入碳税或能源税。


    目前,在国内设立碳税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就是是否会进一步加重税负本就不轻的中国企业的负担,更导致企业将额外成本转嫁到产品上。对此问题,一方面专家认为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专家认为,为了保障经济与减排平衡发展,不能只直接引入碳税,还需要一系列配套的综合税制改革。


    也就是说,碳税的增加需要和就业税的降低同时进行,使得企业税负水平总体不增加,以保持企业经营活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降低,”邹骥说,“新的碳税或者环境税的增收要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支持社会保障,这是调整要素比价。”


    碳市场发展路径渐明


    困扰中国碳市场的一大难题一直是,所有人都知道很困难,但到底应该怎么做,如果意图破局,落棋的先后顺序怎样?


    虽然距离具备真正市场意义仍然颇为遥远,但整理一下中国近几年碳交易所的发展以及关于碳市场的概念变迁,首先走出CDM的局限,迅速跨入下一个更复杂以及具有市场价值的阶段已经成为各界共识。


    而即将进入的第二个阶段,即目前所探讨的热点,无论是VER,相对总量控制,还是碳税,这些手段或路径都相应于当下中国的发展阶段,即重在减排成本的控制,而非总量的控制。


    然而,如果以长远的视野来看,无论坎昆之后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如何约定,中国在碳总量控制将越来越严格将是大势所趋,控制减排成本最终将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即控制总量。


    并且,即使是联合国气候谈判会议对待新一轮减排目标设立尚无重要成果,但全球碳市场势必将继续发展。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同时,中国自身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林健告诉本报记者,在政策压力和市场动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碳市场融入以“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为主的国际碳交易网络,将是必然前景。而方向明确之下,结合国情和政策指引,从无到有地进行各种探索,正是目前国内碳交易所在碳市场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


    这种探索暂时还无显著成果,但探索的方法以及大体路径已经成形并取得了较为广泛的一致。正如梅德文所概括的,中国碳市场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将是:先自愿市场后强制市场,先商品市场后金融市场,先国内市场后国际市场。


    对于一直“举步维艰”的中国碳市场,投机潮和迷茫之后,对于发展路径的清晰共识至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