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我国的节能产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李军洋:我归纳主要有八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节能国家法规已建立体系,但细则实施法规体系和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政府各部门在节能管理工作中缺乏协调机制。
第二,许多城市的节能监察机制刚刚建立,体制不完善,人员不到位,根本无法完成全面的节能监察工作;同时,多数人员没有工业现场实践经验、缺少节能技术检查手段和能力。
第三,节能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很多用能单位节能意识不强,对节能监察部门针对其不合理用能行为的责令改正建议书甚至置之不理,节能相关法律对用能单位的约束力度不够,而节能监察部门又缺乏进一步制约的手段。
第四,各地节能监测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地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监测,监测与监察执法的协调机制存在局限性,当监测发现问题存在后,用能单位不能尽快并有效地进行整改。
第五,节能专门人才的缺乏,特别是节能基础人员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无专门的人力资源,缺少行政手段促使对节能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定期培训。
第六,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节能服务产业,如政府对节能技术服务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难以调动用能单位的节能积极性,节能技术服务机构难以推广自己的技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还存在很多障碍,包括对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认识不够, 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所做的实质性工作有限, 缺少有资质的节能测量和验证及机构等。
第七,节能的金融服务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将导致节能市场机制无法高效运作,无法真正发挥节能市场的潜能。
最后,各地还缺少常态化的节能宣传。
以上大部分是政府主导的层面,当然也有一些城市正在加强建设,比如北京市在在线监测平台、成立节能监测机构、培育第三方节能量测量和验证机构等领域开展了工作。在城市节能工作层面,上海市走在了前列。
《科学时报》:如何推进我国节能产业的发展?
李军洋:首先,要加大促进节能科技成果和先进管理手段产业化的力度,为用能单位搭建平台、扫除障碍,大力推广较为成熟、适用面较广的节能新产品、新工艺和管理新模式。
其次,加强推进节能机制,特别是广泛宣传与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提升为企业、机关等提供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第三,尽快解决节能服务公司目前普遍存在的难题,即节能测量和验证的不统一。加快建立第三方节能测量和认证机构,形成独立的评估认定体系,对于引导和规范节能市场十分关键。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节能工作,当前要加强引导和促进节能机制面向市场的过渡和转变,一方面要推进政府层面的节能能力建设;一方面尽快形成良好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运行环境,包括加强政策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多角度支持节能产业服务机构,即合同能源管理服务公司的综合能力建设,三者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