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贤:“以奖促治”是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创新之举,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保障农民环境权益、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新道路。
做好“以奖促治”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处理好多还旧账与不欠新账的关系,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处理好“以奖促治”与“以奖代补”的关系,对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严重危害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要通过“以奖促治”,事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重在解决突出问题,对已开展生态建设示范、生态环境达标村镇,要通过“以奖代补”,事后给予财政资金奖励,重在巩固和提高治理成效。
记者:即将开局的“十二五”,对农村环保提出了什么要求?
周生贤:近期,环保部制定下发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试行)》,目前环保部正在全国少部分省市开展试点,“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推广,将对各省(区、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政府进行考核。“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启动“以奖促治”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和清洁家园,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奖促治”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关键在于狠抓落实,要加强领导,制订实施方案,层层抓好落实;要创新方法,做到“抓点、带线、促面”;要完善机制,健全组织管理、资金投入、协调合作等方面的长效机制;要落实责任,确保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效;要保障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当前,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各级环保部门要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为可持续发展探出新路
记者:“十一五”期间,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请您谈谈提出的主要考虑和实施的基本情况。
周生贤:“十一五”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生态文明不仅关乎环境,还涉及到生产方式、消费模式甚至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融合,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中国环保新道路。以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用适当的环境治理成本,把经济社会活动对环境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把探索环保新道路作为主题,深化认识,主动实践,推动环保事业和各项环保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准确判断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用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实践、新的体制机制、新的思路保障环境保护的持续推进,抓紧制定与我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记者:“十二五”规划把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在您看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关键要把握哪些重点?
周生贤:《建议》第六部分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标题,这在五年规划中是第一次。生态文明重在建设。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而言有六方面主要任务。一是深化节能减排。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四是切实保护和修复生态。五是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六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记者:“十二五”环保规划有哪些内容,打算解决哪些重要问题?
周生贤:环保部门“十二五”目标,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推进污染减排,加强重点流域、区域和农村污染防治,切实保护自然生态,深化环境领域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继续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努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首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综合作用。其次深入推进污染减排。第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第四,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第五,严格环境执法。第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