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灌溉排水工程的直接目标是调节耕地土壤水分,为农作物生长建立良好环境。然而,灌溉排水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对工程设施控制区内的非耕地水分状况产生影响,因此从生态环境角度来说,农田灌溉用水,必须同时兼顾耕地和非耕地的用水。50多年来,我国各地对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的需水量进行了长期的试验研究,依据这些资料可以很容易计算耕地的耗水量。据调查分析,非耕地的耗水量平均约为耕地耗水量的0.6倍。
农田灌溉用水主要是补充当地降水对农作物需水的不足,所以,农田灌溉用水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雨水降落地面,只有转化为土壤水的部分可为农作物利用,而开发地下水灌溉则不仅使土壤水和地下水得到利用,而且大部分地表径流也可渗入地下最终被利用。当然,各地具体使用方式也不一样。根据观测资料,海河平原开发地下水灌溉,充分利用降雨补充地下水,每年尚有欠缺,所以一般年份农田无须排水,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措施拦蓄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黄淮平原自黄河沿岸到淮河之滨,开发地下水灌溉基本不缺水,南部地区雨量且有富余,种植旱作物时应注意排水,可利用部分地下水种水稻,以适应雨水较多的气候条件。西北干旱地区雨水稀少,不灌溉就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这类地区引河川径流灌溉须兼顾耕地和非耕地的正常耗水,而且河水都溶有一定量的盐分,为保持灌区盐分平衡,须排出一定数量的高矿化水,这些因素在水资源定额分配中应加以考虑。
水资源的定额分配要根据用水部门的性质和水资源的特点进行布局,对现行水资源配置格局不够合理的地方要进行调整。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对水质要求较高,虽可开发地下水作为水源地,但由于用水量大、开采集中,开采强度超过当地水源补给能力,常形成地下水位区域下降漏斗,引起一系列破坏性后果。所以,城市和工业用水应当以地表水(河道基流和经过水库调节的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主要作为备用水源,二者结合利用。农田灌溉用水是季节性的,且灌溉地块对水质要求不高,多数水源都能利用。因此,农田灌溉首先应考虑充分利用当地降水和地下水,以及经过适当处理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在水资源不足以分配的条件下,优质的地表水应优先照顾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农业节水有多种办法,节水潜力较大,当可利用的水源不足时,还可采取非充分灌溉技术,来减少用水量。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