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透露,经初步估算,今年前三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3%左右,“十一五”节能目标有望如期实现,而减排目标已提前完成。“十一五”期间,我国推进节能减排的工作异常艰巨,但取得的成效举世瞩目。节能减排对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成绩面前还要清醒地看到,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例如钢铁和水泥的产能仍然过剩,风电和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存在重复建设,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保护所导致的摩擦也将加剧上述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变被动为主动,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依靠消耗物质资源支撑发展的粗放发展方式。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发达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动碳交易、碳关税等节能环保技术标准、贸易壁垒和准则,这对我国形成巨大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强政策的创新和引导。
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确定了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列入其中。七大产业中有三个产业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说明国家对今后产业发展趋势和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指出,要强化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内生动力;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加强重点流域、区域、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积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
从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有关编制“十二五”规划的报道中,我们已经看到节能减排工作今后将要发生的一些可喜变化。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的上升阶段,能源需求将会不断加大,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扩大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步伐,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促进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节能减排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我们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