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只有在实验室才能搞科研”
“从事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专家不应该只呆在实验室里,应该到污染现场和基层去探求和解决实际问题。”凭借多年的研究经历,江桂斌对环境化学家的责任又多了一分理解。
2005年底,松花江流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中科院资源环境与技术局领导一个电话,当时正在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做短期访问的江桂斌立即更改了机票,提前回国,并马不停蹄地领导由中科院多个研究所组成的课题组赶赴现场。
江桂斌告诉记者,现场中所遇到的每一个看似浅显的技术问题,其实背后都有其深层次的理论原因,到现场寻找重大环境技术问题,挖掘并探索其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发展解决具体问题的技术与对策,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实际问题,自己也能在学术上有所收获和提高。
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发生后,江桂斌及其课题组与当地水利部门和安捷伦公司,共同在佳木斯成立了水质监测站,装备了安捷伦公司无偿提供的国际最先进型号的GC/MS(5975)色质联用仪,采用了课题组开发的固相微萃取技术,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让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真正结合起来。”
现在,江桂斌除了自己经常往现场跑外,每位新来的研究生都要先安排到现场去考察和采集样品。“我经常对他们讲,不要觉得现场苦、现场累,在现场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在实验室里发现不了的科学问题。而对于科学研究,不断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往往更为重要。”
“不要叫我老板”
说到自己的学生,江桂斌显得兴致盎然。采访当天,正赶上江桂斌的多名博士生的“毕业联欢”。上午,打保龄球,中午聚餐,下午K歌。这已经成为每年毕业学生的固定节目。这天,学生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很难想象,眼前这位年近五十的“七七级”毕业生能跟“80后的”学生“打成一片”。
“学生们慕名而来,我的责任是要让他们全面发展,不光是科研要做得好,在各个方面都要有所收获。”江桂斌很认真地说。事实上,他的希望没有落空。截至目前,江桂斌已培养出40余名研究生,先后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和中科院首届优秀博士论文等20余项奖励。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两名博士分别获得了2004年和2005年的全国百篇优秀论文。
当前,有些学生喜欢把导师称为“老板”,对此,江桂斌“不太能接受”。他说:“导师和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老板和雇员的关系。一个称职的导师在学生身上花费的时间和心血绝对不是一个老板所能做到的。我不愿意听到学生叫我老板,哪怕是开玩笑。”
“依靠团队的力量”
“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要成功地做成几件事情,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江桂斌如是说。
2001年,在中科院和生态中心领导的支持下,江桂斌和他的同事郑明辉等领导建立了拥有高分辨色谱/质谱的二恶英实验室。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实验室已经成为我国该领域的佼佼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二恶英监测的示范实验室并于去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组织的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
2003年,江桂斌领导的团队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创新群体的支持,群体成员不仅包括了他的6位本单位同事,也包括了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香港的6名著名青年华裔学者。通过群体成员的紧密合作,他们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更值得江桂斌和他的同事高兴的是他们所在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实验室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本单位自费开放实验室(1999年)到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02年),再到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的两次跨越。
两年后,对于江桂斌和他的团队来说,2009年将迎来一场考验。他们将主办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即“第29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际研讨会-DIOXIN2009”,俗称“二恶英大会”。“二恶英大会”为系列年会,每年的入会者均在千人以上,国际上从事本领域研究的顶尖科学家都会参会交流一年的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二恶英大会”已举办了26届,会址一直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悠”。“这次是二恶英大会第一次来到发展中国家,而哪个国家能举办这一会议,在某种程度上表明这个国家的研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江桂斌说,“2005年8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第24届会议上,正是由于我们的团队精神加上我国大陆和香港、海外华裔学者以及国外同行的共同支持,才使我们有机会获得2009年第二十九届国际二恶英大会的主办权”。作为会议主要组织者的江桂斌对此次盛会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