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25个城市的电动车租赁公司进行补贴。
上面仅是中国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鼓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每一条都至为重要。看了上述对比,大家一定会想谁会赢得这场竞争?然而我认为会是双赢局面。
中国依旧缺少蓄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同时对于大批量生产时电池产品的一致性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国在发展电动汽车上或许还需借助国外技术,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电动车领域跨国企业在中国相继建立合资公司。
而美国企业则需要中国的低成本生产条件。位于美国加州的储能系统供应商Envia Systems of Newark的首席执行官Atul Kapadia几天前告诉我,该公司在中国有30多人,生产该公司的富锰电池产品。“为什么选择中国?” 我问他。
他回答说因为美国的生产成本太贵了。“中国依旧是生产成本最低的地方,而公司经营其实就是找到正确的资源。”
Kapadia强调说Envia公司始终会将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留在美国总部。但如同样在加州的超级蓄电池生产商Maxwell Technologies总裁David Schramm说,不管公司如何努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一些技术的流失始终不可避免。
超级蓄电池可以很快地充电。Maxwell公司在2007年开始和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利用Maxwell公司的超级蓄电池技术和力神的锂离子电池技术,共同生产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电池产品。
此外,中国还与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美国能源部于1946年创建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建立了一系列的能源领域合作,电池应用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
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Jeff Chamberlain说:“这种合作关系显得微妙复杂,因为我们必须在一些最终将互为竞争对手的领域中寻求合作。”
确实如此,中国未来很有希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但目前占据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是哪些?2010年的销售排名来看,依次是大众、丰田、现代、日产和本田。
因此让竞争顺其自然吧! 美国只需要意识到,在发展电动车方面美国不仅可以开发本土市场,也可以进军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也可以吸取利用美国的相关电动车技术;同时成为互有价值的竞争对手。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