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导致结构减排受阻,这方面的倒退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了技术节能的成效,所以国家定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未能如预期完成。”杨富强指出。
资料显示,2008年完成了5.2%,到了2009年下降到3.61%,再到了2010年上半年节能指标不降反升。
“由此看来,4万亿如一剂猛药,对刺激经济增长有帮助,但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至少在‘十二五’之内,其负面作用会逐步暴露。”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对记者指出。
《报告》透露,节能减排的拐点或许出现在2014年后。
尽管从近期来看,4万亿的投资不利于节能减排,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高耗能产业增长的放缓,这种负面影响会逐步消除。
《报告》估计,到2020年,中国交通领域能耗可能将从2006年的占全国总能耗的7.7%增长到12%左右,在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后,会承担很大一部分运力,凭借其相对公路交通的能耗优势,预计将为交通领域带来20%的能耗节约,合2.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同时,4万亿当中2100亿直接投入到了节能环保领域,其中1000亿用于核电建设,407.9亿元用于节能领域。
后者的带动作用不容低估。有研究表明,每单位中央财政用于节能的支出可以带动十个单位的社会投资,即带动系数为10。以此计算,未来几年内将会带动社会投资4079亿元,这笔逐步投放到市场的资金将促进节能产业长期快速的发展。
《报告》指出,节能领域与核电领域的投资将带来51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效果。再加上前面交通领域的节能效果,到2020年4万亿投资整体将带来2.7亿吨左右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但这一效果对到2020年实现45%的碳强度目标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对本报记者说。
为此,《报告》也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报告》建议,“一方面加大节能与碳减排与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使低碳产业代替传统高耗能产业。”
结构调整最为艰难,“4万亿带动的社会资本大量涌向高能耗产业,会沉淀为社会资本,形成事实上的产能过剩,这必然带来重复建设。”林伯强指出。
《报告》强调,应严格审批高耗能领域的新增项目,特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和水泥行业。在4万亿投资项目中,尽量充分利用已有的高耗能工业产能,并优先采购经过节能化改造之后厂家的产品。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