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阻碍发展步伐
虽然愿景良好,尤其是政府已经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考核指标,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具备了投入环保的压力和动力,但现阶段实行环境合同服务还是有很多的障碍需要克服:
首先是模式中强调的收益分享.其中的收益如何界定,如何评估,由谁买单。不比上述的节能灯,节省的用电数可以明确计量,但环境治理的收益比较难于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收益分成的实现。而且难以评估收益也自然难以评估投入产出,不解决这个问题,就难免会出现现在很多环保投入不但超支,而且最终打了水漂的恶劣现状。
同时环境的收益者相对可能比较广泛,比如鄱阳湖治理,即使收益可以计算,谁最后来为收益买单,买多大比例的单,即使让相关政府来作为受益主体买单,也很可能造成部门利益纠缠等,这也将直接决定着环境治理公司的成本回收和利润。
其次,实行合同管理,也需要治理方先行负担成本,必然对治理方的实力提出了要求。如果完全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实际可行,但相对使用融资手段等资本杠杆进行撬动式发展,其成本优势和速度必然会逊色很多。如何建立合理、高效的金融渠道支持,也决定着此模式和行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国内融资环境恶劣,尤其是很多私营企业遭遇严重歧视,提供有引导性的金融政策必要而且重要。
另外,能源合同管理一样,环境合同服务也必须解决先花钱后分利的制度障碍,尤其是作为环境产业主要受益人的政府及国家企事业单位,要允许财政资金采购环境服务。《规划》的建议人之一,傅涛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也强调认为,目前各级财政只允许采购环保工程和设备,还不支持采购环境服务。而作为环境服务最大的采购商,地方政府如果无法动用财政经费购买环境服务,将是合同环境服务开展的最大障碍。
傅涛认为,目前国家对产业的思路往往是要扶持哪个产业,就大笔给产业投钱。但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对于有些产业而言,投给供给方,不如奖给需求方。如果国家对环境服务业提供扶持经费,最好能够补贴用户。“对于工业排污客户而言,同样可以实现政府采购环境服务,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对工业用户进行补贴。需求的打开对产业、市场的刺激将十分直接。”
在法律方面,也必须尽快加强有关此的相应法律法规建设。和能源合同管理一样,因为环境治理收益目前难以也没有明确科学的量化标准,所以此模式前期一般也仅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如何保证治理企业的技术、资金等条件可以实现持续保持品质的提服务,如何保证收益单位可以按合同进行收益分成,在当前市场鱼龙混杂、信用严重缺失、决策不透明等等环境下,这些都将成为影响环境合同服务快速发展的杀手级障碍。
资本盛宴聚焦产业钱途
问题重重,方显开拓者的伟大。在政策大的利好形势下,行业发展还是给了行业从业者更多的信心。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统计,目前全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3.5万家,其中在A股上市的环保企业有58家。有专家预言,在未来的“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他们中间将有望诞生中国的世界级环保企业。
而在国家新规划出台后,据悉,行业知名政策专家傅涛最近几月几乎成为众多金融单位尤其是PE基金的咨询热线。很多的金融投资单位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环保产业,向他咨询行业政策、公司情况。
同时行业媒体也成了资本窥晲的对象。据笔者了解,不少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清华大学战略合作伙、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水行业门户网站中国水网。也许不久将来,我们在见证水业整体春天的同时,也可以看见中国水业媒体的资本春天。
相对政府的金融引导,市场资本的热捧更能反映一个行业的热度,其关注的范围也更能反映其关注的深度。也许这个盛景不仅可以弥补政府作为的不足,也成为资本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环境合同服务,犹如箭在弦上,也许只待听那一声响亮的呼哨。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