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地方炼厂灰色盈利之道:采购低价原料 炒作油价

发布时间:2009年9月14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越关停,开得越多

  在国家的政策取向上,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地方小炼厂,一直处在关停之列。

  今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再次明确提出:对炼油行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吨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至200万吨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

  100万吨的生死线,自1998年石油行业大重组就开始在提。2000年底,全国200多家地炼企业关停到了82家,山东全省关闭19家炼厂、压减原油加工能力392万吨后,剩下21家地炼企业。

  但是,地炼不仅不见关停,反而装置越上越多、规模越做越大。截至2008年底,全国地炼企业增加到99家,总炼油能力达8805万吨/年。在山东算上已被国企收购的炼厂,总数增加到37家。

  如今,地炼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扩张。CBN记者获得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在山东炼油企业中有20家在2008年都有新装置投产或新建装置。其中,2008年投产装置21套,新开建装置17套,总的装置增加产达到3500万吨左右。

  在某地炼负责人张先生看来,所谓关停百万吨炼厂的规定基本没法执行到位。“整个东营我们这样的中小型炼化企业就有六七家,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过来的,所有文件政府都批准了,现在又说砍就砍,那把民营企业当什么了?”

  张先生所在的地炼位于东营郊县。2004年11月份,炼厂投资8000万开建,在第二年5月份投产。现在全厂工人150人左右,有30万吨的常减压装置和20万吨的延迟焦化装置各一套。

  在地炼难以关停的背后,实际是国家利益、地方利益以及国企的多方博弈。以张先生所在的炼厂为例,2008年上缴800多万元增值税、200多万元所得税。在东营市郊这样一个基本没有多少工业企业的县,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并不小。

  这样的问题在东营是“通病”。CBN记者从东营市政府部门取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全市石化产业拥有总资产357.9亿元,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640万吨,占全省的36.4%。2008年,石化行业累计实现利税50.2亿元,占到地方工业的比重为14.7%。如果加上依托石化业发展起来的精细化工业,利税总比重占到了三成。

  “石化企业对地方GDP贡献这么多,哪能说砍就砍?”张先生告诉CBN记者说,地方政府一直是很支持地炼发展,比如他们厂所在的县就给予招商引资的项目5年房屋、土地使用税减免,同时还安排银行资金支持。如果企业关停,银行贷款打水漂,受损的还是政府。

  张先生认为,政府治理地炼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扶持地炼继续做大做强,这对各方都有利。

  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地炼的继续壮大,会直接挤占中石油、中石化的既有市场地位。比如,中石化打算上青岛大炼油时,就对山东省政府提出了把建设大炼油项目与关停地方小炼油结合起来同步运作的条件,即所谓“上1000万吨,关1000万吨”。

  地方政府一方,则早想好对策,为地炼企业好“婆家”来应对。继前期中国化工集团收购了正和集团、昌邑石化等6家地炼后,中海油成为了另一个重点拉拢对象。在本月7日,中海油与山东省潍坊市政府举行股权交接仪式,接过山东海化(6.89,0.19,2.84%)51%股份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地方政府这一招是以退为进,既为企业找到靠山,解决了地炼的油源、资金、管理等瓶颈,又将国家队与地方队的关停博弈,转化为两个央企巨无霸之间的战争。为了争夺市场,央企巨无霸可能会继续加强产能建设,最后得益的依然是地方政府。”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