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皇明将重心放在了终端产品的开发与运用上。从这个角度看,做光热产品多年的皇明,或许比尚德、天合等市场在海外的光伏厂商更容易放低身段。
瞄准应用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对于光热和光伏两个行业而言,目前国家的扶持力度不一样,若就政策导向而言,光伏更受青睐。“相比较而言,光伏市场的前景更为广阔,所以从企业长期发展战略来说,往市场空间更大、前景更广阔的方向走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企业看中的,正是光伏行业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光伏市场还是市场培育期,还有许多技术需要攻克,成本也还没有降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还有一段路要走。”徐志斌强调,通过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目前光伏成本已经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国内光伏市场正在启动,对企业而言,这正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2010年底,财政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联合会议,公布了首批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名单,并明确在2011年到2012年将因地制宜进一步扩大示范,力争2012年以后每年国内应用规模不低于1000兆瓦,形成持续稳定、不断扩大的光伏发电应用市场。
根据业内普遍预期,国内应用市场2011年就很可能突破1000兆瓦。“国内光伏市场启动就在眼前,平价上网也指日可待。”徐志斌如是说。
而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企业热情或被更大程度的点燃。据了解,在“十二五”规划的草案中,提出了到2015年光伏装机容量达5000兆瓦的总量目标,并提出将重点推动新能源集中示范工程,其中的几个主要措施,就是建设8个千万千瓦级的风力发电基地、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左右的绿色新能源示范县、以及太阳能微电网示范区。
机会面前,企业蠢蠢欲动。
“从 十二五 规划看来,政府对光伏行业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光伏商业化进程也在加快。”一位太阳能热水器领先企业营销副总对记者直言,从企业战略布局来说,在巩固光热市场的同时,也不排除会向光伏领域“做一些探索”。
洗牌考验
不过作为“后来者”,企业必须面临的是光伏行业的一场“血战”。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制造基地,而具有1000兆瓦以上产能的企业有五六家,500兆瓦以上的有几十家。
目前看来,全球市场对太阳能组件的需求会因各种因素产生短期的波动。对此,天合光能公共事务副总裁杨晓忠对记者表示,光伏市场的竞争,不仅是产品价格的竞争,同时还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综合竞争。“总体来看,未来几年,一线品牌的需求将持续,二三线品牌,特别是尚未获得认证的新企业将会受到压制。”
对此,徐志斌也坦言压力很大,如果不能在今后跻身行业前十,就将在行业洗牌过程中面临淘汰的命运。“现在有资金、技术、市场上很多方面的压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而跟国内其他光伏企业相比,我们已经落下很多,需要借助皇明原有的品牌优势尽量往前赶。”
面对众多企业的前赴后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如今光伏企业具有吉瓦级以上的生产能力才开始显现规模效应,站得住脚,而“后来者”先期在规模上不适宜做得很大。
“因为它们跟无锡尚德、英利等大企业是无法抗衡的,因此对于中小规模的生产线和公司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出自己的市场。”孟宪淦告诉记者。
“皇明目前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方面做得比较成功,建成了太阳谷、蔚来城,这种模式比较成功。而且未来 十二五 国家将打造100个新能源示范城市、200个左右的示范县,针对这类市场可能会有所作为。”孟宪淦如此表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