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精髓

发布时间:2011年4月7日 来源:林业局

....

  生态·民生

  生态保护和民生发展,永远是相辅相成的。退耕还林成果能否保得住,取决于百姓生计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决。

  我国多样化的地形条件虽为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由于山地面积大,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为彻底改变十年九旱、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境况,因地制宜地突破原有种植模式,在干旱硬梁地区选择种植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适合春、夏、秋三季种植的柠条为主要造林树种;在沙区确立以杨柴、沙柳为主要造林树种,以达到适地适树,顺应自然的原则,同时统筹了农牧民增收的关系。


  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包金山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8年,农民年均来自退耕还林的增收约3400元。工程区内种植的60多万亩灌木已陆续平茬复壮,预计年产值可达1440万元。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永远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怎样才能达到减地不减产的目的?贵州省遵义市给出了全民皆欢的答案。

  “退耕还林后,县里统一对农田进行了改造,我家的田少了一半,但粮食产量却比以前还高呢。”遵义市正安县新洲镇农民王栓民说。

  遵义市在退耕还林后,着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几年来,全市共改造中低产田上百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50余万亩,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超过0.5亩。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大力推广,全市粮食产量在退耕100多万亩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连续增长的态势。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生态脆弱区已基本形成“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脚库坝穿靴子”的立体综治模式。

  “国家要被子”与“农民要票子”的双赢告诉我们,涉农工程的实施,必须与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等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既保得生态又关乎民生。

  经济·社会

  “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法门。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积极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使区域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鄂尔多斯在工程建设中探索了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与生态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了林板、林纸、林饲、林能、林景和饮品、药品、保健品一体化的林业产业格局,建成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多家。


  截至2008年年底,鄂尔多斯全市林沙产业增加值达到12.31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部分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林沙产业收入超过50%。


  2007年年底,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胡锦涛总书记欣闻牧民通过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舍饲养羊,盖起了新房,买上了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时,他高兴地说,你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改放养为圈养,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生产、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道路,为广大牧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带了好头。


  目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正在退耕还林工程区逐级形成。


  退耕还林工程所延伸的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告诉我们,任何工程绝不能就事论事,孤立、片面地抓,只有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才能保证核心目标的实现。


  的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退耕还林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