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的市场推广,无疑是黄鸣面对的一大考验。他打的是科普教育牌。
1997年,皇明启动了声势浩大的太阳能科普万里行,几十辆科普车同时奔赴全国各地。“我们用长征的精神开始了‘万里卖太阳’的旅程。”
黄鸣是强势的。当然,他有底气:皇明已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工业体系,掌握太阳能的核心技术——“三高”镀膜技术,10年来,累计推广太阳能近1000万平方米,超过欧盟的总和,是北美的两倍。他说:“有核心技术真爽。”
施正荣:国家政策救了无锡尚德
“扬中三杰”之中,施正荣最为风光,财富最多。同时,他遭遇的挫折也最多。
施正荣在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电池创业并不理想,这是他归国创业的原因之一。而2000年他回来的时候,国内的市场也不好。
尚德成立之初的两年,为了节省成本,以半价向一家从纳斯达克下市的公司购买了二手设备,但还是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几乎做不下去了。多亏董事长李延人上下周旋,让企业生存下来。据说,由于资金紧张,承揽公司清洁业务的清洁公司员工曾向施正荣当面扬言要“搬走设备抵债”。
当时的施正荣在无锡尚德,除了十几项专利外,几乎一无所有。徐成荣介绍说:“施博士真的很不容易,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几个创业元老都相继离开了公司,他一个人还坚持不撤。”
在企业最危险的时候,一项政策救了无锡尚德。2003年,中央提出了西部广泛利用太阳能的计划。这让尚德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有了销路。
赵建华:“智本”与“资本”完美结合
“温家宝总理到过我们公司。”中电电气光伏(南京)有限公司的一位员工说这话时,满脸自豪。
2005年10月22日,温家宝总理到中电光伏公司视察。中电光伏声名鹊起。但“罗马城并不是一夜间建成的”。中电光伏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情结:“智本”的民族情结和“资本”的绿色情结。
这与两个人有关。
50岁的赵建华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一位站在世界光伏技术制高点的科学家。2004年,他带着自己的自主技术,携妻回到国内,投身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中电光伏公司总经理。
1979年,赵建华考入了南京工学院。读硕士学位时,他开始了MIS(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85年,赵建华作为访问学者来到澳大利亚,进入新南威尔士大学马丁·格林教授的研究所。马丁·格林教授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研究MIS结构的少数几位科学家之一。就这样,赵建华与太阳能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赵建华刚进入研究所时,世界上电池光电转换率保持在20%左右,经过反复探索,他研制的高效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20.8%。1989年,他和夫人王爱华博士共同研制的PERC(钝化发射极与背面)电池,创下了光电转换率22.3%的新纪录;1998年,他们研制出的PERL(钝化发射极、背面点扩散)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了23%;1999年,在一块4平方厘米的PERL硅电池上,实现了24.7%的最高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
谈到当初回国创业的想法,赵建华坦言:“光伏产业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多年的发展,但是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国内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却一直没有一流的光伏技术,让自己拥有世界纪录的光伏技术从实验室走进车间,回到祖国,是我和妻子共同的心愿。”
众所周知,实验室技术要转向产业化,需要经过重重关口。作为一个科学家,赵建华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会就在于遇到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者。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中电电气集团董事长陆廷秀。
2004年5月,由中电电气集团和以赵建华夫妇为首的博士团队共同投资的中电光伏成立。作为“资本”方的中电电气集团决策者将赵建华推向前台,任公司总经理,这样既体现了企业的高科技性质,有利于企业形象和凝聚力的发挥,同时,也让“智本”一方感到了“资本”方的重视与期许。
目前,赵建华原先拥有的光伏核心技术已全部为中电光伏公司所有,赵建华用公司名义,向有关部门申报了自己研发的N型太阳能电池专利。
赵建华的背后有一支出色的博士团队。他说:“未来的研发中,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每提高1%,整个生产成本就会下降79%。再好的管理者也不能如此降低成本。”
“资本”与“智本”的优势嫁接,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的路径。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