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水投诉近期升温
梁先生家住山西省,5月16日,他家桶装纯净水没有了,他像往常一样打电话订水,没想到,为他家送过3次水的水站却联系不上。
电话不通,梁先生只得骑车去水站订水,他来到水站后发现大门紧闭,透过窗户玻璃向里望,屋内空无一人。附近居民告诉他,水站关门3天了,店老板、送水工搬走时,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类似梁先生这样的遭遇的消费者还有不少。“今年5月份,山西315指挥中心已经接到9件有关桶装水方面的投诉,与去年同期3件相比,呈增多趋势。随着气温升高,消费者对桶装水的投诉预计还会增多。”郑晋文,太原市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主任,据其介绍,从投诉内容里看,反映的情况主要涉及服务、价格、质量方面。比较典型的投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水站突然关门、送水不及时、水质有问题、不退押金、水票作废等。
早在2009年7月31日,省质监局通报全省产(商)品定期监督检查结果分析。在对典型产品质量进行分析时,瓶桶装饮用水质量问题较突出,合格率只有42%。在对饮料、瓶桶装饮用水等进行检查时,抽取的12个批次桶装饮用水中有7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酵母、霉菌、氯化物等。
新闻不能做“镇痛剂”
2011年7月6日,北京市工商局和质监局昨天联合公布了46种不合格食品,其中便包括31种因菌落总数超标而被停售的桶装水。在这些不合格的桶装水中,不乏“蓝涧”、“领先山泉”、“碧达”等品牌产品,最严重的菌落总数超标9000倍。
2011年7月1日,国家质检总局共抽查广东等20地的101种饮用纯净水、32种饮用天然矿泉水、15种饮用水,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大型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好;而部分中小型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存在问题,主要在于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其中有1种饮用天然矿泉水产品菌落总数竟超标400倍。
这些新闻曝光后,不论是桶装水的生产商,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开始做“检讨书”。于是便有了漫天布地是“思考”、“规范”。其实,早在第一次“黑心桶”事件后,人们就已经开始反思了——。“我们究竟错在哪里?”事隔多年,我们还去反思已经翻过的错误,只能说名我们没有“反思透彻”。
国家标准委和卫生部联合发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于2007年7月1日起实施,规定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质监部门对生产企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测,包括水源和成品,而工商管理部门会对进入流通领域的桶装水进行抽检。检测的项目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微生物检测,一部分是理化分析。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致病菌等项目,理化分析主要是检测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目前相关部门并没有严格的质检及监管措施,在生产利益和侥幸心理的驱动下,不少中小企业钻得行业标准的漏洞,生产销售劣质桶装水。目前并没有针对桶装水运送、储存的相关规定,所以对于桶装水运送和储存也就无人监管。据业内人士透露,一桶出厂时完全合乎标准的桶装水,往往会在这些中间环节中出现问题。一早打电话订水,傍晚才送到,也成为桶装水质量降低的一个途径。
由于近期原油价格上涨以及旱涝灾害使得生产运输成本进一步增加,中小型企业无力承担成本增加带来的负担,往往在利益驱动下,心怀侥幸大肆生产销售“三无水”,桶装水黑幕被媒体曝光之后,信誉度严重打折,夏季正值用水高峰期,桶装水市场却阴云密布,遭遇“信用危机”。据专家说,要想带动桶装水市场持续发展,必须成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严格行业规范,统一生产标准,严格生产步骤,从源头上解决桶装水信用度的危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