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未来5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与环境污染矛盾将更尖锐

发布时间:2011年9月19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对于目前中国城镇来说,宜居城市形象地说就是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睡个安稳的觉,吃上放心的庄稼”。这几点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城镇人居G D P超过1万美元,而河流黑臭、空气污浊的城镇是一个宜居的城镇。 


  经济参考报: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有过“水俣病大规模致死”“伦敦因空气污染成雾都”等城镇化的不光彩历史,但如今获得很大改善。有人对比西方国家经验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遇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很正常,没必要大惊小怪。 


  课题组: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镇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水、土壤严重污染等问题。 


  跟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却十分巨大,能源利用率较低,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是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甚至是巴西的2倍。 


  今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因此,中国的城镇化不允许走初级工业化阶段的老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建设低碳城镇应避免标签化、指标化 


  经济参考报:目前国内地市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如何实现真正“先进的城镇化”? 


  课题组:首先,先进的城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人的城镇化”。我国目前经济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够满足快速城镇化所引起的各种物质需求和配套措施。并不是让人都住在城镇,聚集在一起就是城镇化了,也并非仅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上楼变市民”就城镇化了。 


  城镇化需要深入地考虑农民进城之后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而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在上述问题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快速城镇化,只会加剧这些社会矛盾。 


  其次,先进的城镇化不能简单等同于西方大都市80%以上的城镇化率。在目前粗放的生产方式、失调的产业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贸然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无疑要付出更大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代价。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生态污染和环境破坏程度严重,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欧美一样80%-90%的城镇化率。 


  最后,先进的城镇化不等于盲目跟风搞“低碳城市”。反思城镇现有的发展模式,探索建设低碳城镇,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建设低碳城镇是中国城镇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未来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出路。 


  建设低碳城镇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避免低碳城镇建设标签化、指标化。对于绝大多数城镇来说,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依然是当前城镇的重点方向,而城镇低碳转型则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