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污染土壤修复:萌芽中的新产业

发布时间: 来源:《科学时报》

....

  治标更要治本:

  怎么解决源头问题

  “矿业采、选、冶三位一体,一旦造成污染,后果严重。从现在就抓起很有必要,否则治理成本远远高于源头治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研究员李培军表示。

  从源头及早解决问题也是多位活动参与者的共识。

  张山岭表示,土壤问题不单纯是就土壤污染治理而言,尤其在环江,共性的问题是由于矿山开发甚至冶炼加工等一系列活动所衍生的土壤环境问题。要系统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是说哪一片污染了,就去做个方案拿钱治理。流域管理如果跟不上,再来一场大水,成果可能就会毁于一旦。

  钟兵认为,长期以来,在工矿企业资源开发中,环保观念、理念不到位,也使不少区域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他表示,环江遭遇暴雨袭击所导致的尾矿库冲毁,如果当时及时采取措施,污染不会有今天这么严重。“上游尾矿库治理必须解决,要进行系统综合的工程部署。”钟兵说。

  中科院资环局研究员芮海凤表示,从源头上,要考虑尾矿治理。在土壤环境方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单位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相关研究工作,并且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在尾矿清洁生产方面,中科院过程工程所就工艺改造方面有很好的工作,能够达到综合利用零排放。科研上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在做,如果有需要,可以为全国的土壤环境修复提供各种服务。

  芮海凤表示,此次工作既是广西与中科院工作的对接,也希望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广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目前从管理来说,整个国家层面对采矿业导致土壤污染的法律约束不够,管理相对粗放,更多还是靠地方自觉。这方面的法律规范有待加强。

  技术推广期待国家层面的统领带动

  实验表明,陈同斌课题组1999年筛选出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对砷(砒霜)的吸收能力可以达到普通植物的20万倍。该超富集植物是环境修复领域中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价值的修复植物材料,受到国内外同行和科技部、中科院、环保部等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推动了我国土壤环境修复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

  全球砷矿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砷探明储量的70%集中在中国。而中国的砷矿资源则大部分集中在广西、云南和湖南。

  土壤中的砷可以通过非食物链途径,如地表扬尘,大量进入人体。在被砷污染的土地,即使不种植农作物、不食用当地的受污染蔬菜和水,人体和环境仍会受到很大影响。

  在陈同斌领衔的国家“863”计划“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联合修复技术示范”重点项目中,有一支专门的力量——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矿业研究总院、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云南环科院等单位配合下,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解决超富集植物蜈蚣草焚烧和砷的回收等配套技术问题。目前,已有较成熟的专利技术,蜈蚣草的推广应用一旦达到一定规模,就可以发挥作用。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室副主任、“863”计划“砷污染土壤联合修复技术”重点课题负责人雷梅博士则领导课题组建立了蜈蚣草与桑树、甘蔗和苎麻间作的修复模式。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开发出污染土地的重金属钝化技术,能阻止重金属进入食物链。

  陈同斌介绍,他们的土壤修复成果是多团队参与的大集体成果,集成了20个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力量,围绕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已经开展成套技术的研发和工程示范研究。所筛选出的大豆、玉米、红薯等修复植物,不限于环江的品种,也选择了适合其他地方的品种。作为广西人,陈同斌希望下一步能把广西的力量组织起来、队伍带起来,以更好地承担相关国家项目,促进广西发展。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