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这一趋势发展,现代化进程中超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活动,将很可能超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巨大挑战。”张学俭一再强调这不是杞人忧天。
云南作为西部省份,建设与开发的脚步正在提速,“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建设开发不可避免,因此我们对水土流失治理更有紧迫感,可以说治理的速度一直在与流失的速度赛跑。” 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陈坚说。据统计,2006年以来的3年半时间,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817平方公里。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1万平方公里。
规划缺失补偿滞后,监管待加强——
确保生态安全需翻山过隘
近年来,我国的水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要让水土流失的面貌彻底改变,确实还存在不少难点。
“区域内单个水土保持项目经过正规的程序都可以通过检查验收,但是多个项目集中于一个区域,是否超过了区域水土保持的承载能力,尚需更高的视角。”陈坚认为,与环评相类似,水保工作也面临着区域规划影响评价的问题,在云南这样水电开发建设集中的区域,这样的工作更为急迫。
而让人感到更为力不从心的还有资金方面的压力。据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介绍,本世纪初,全国水土保持中央投入约2亿—3亿元,目前,中央水土保持投入达20亿—30亿元左右。“去年因为4万亿投资的拉动,我们得到的资金有1.5亿元,可是今年到目前还只有2400万元,可是每年需要投入的资金量2亿元都不止。”云南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和俊说,云南省水保规划3年要投入26亿元,资金缺口显而易见。
“我们需要的是机制上的保证,生态补偿应该在国家层面有可操作的政策依据。”陈坚表示,作为欠发达省份,云南每年向华南电网输电百亿度,得到的只是发电的成本价格,而没有涵盖区域经济发展的补偿成本和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成本。
“做好水保工作确实还有不少难点。”张学俭透露,《水土保持法》正在修订,水利部也在协同其他部门探讨生态补偿等问题。“这些困难是我们必须跨越的关隘,因为水保工作时不我待。”张学俭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