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市场
市场是垃圾管理系统的输出端,其成熟程度决定能否实现垃圾的资源化,以及垃圾管理系统的费用和收益能否平衡。成功的垃圾管理系统应有灵活的市场导向性。
按处理方法不同,垃圾管理的产品市场分为能源市场,堆肥市场,回收品供、销和加工市场等。焚烧与填埋气体利用等垃圾能源化的管理与市场培育在我国尚处摸索阶段。堆肥与资源回收,是我国目前居民生活垃圾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在市场培育方面有许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影响我国堆肥市场发展的直接原因是堆肥的低肥效与高重金属含量,其根本原因是垃圾分类程度与堆肥技术的限制。提高堆肥技术与推进分类收集可提高堆肥质量,而鼓励园林等事业利用堆肥是促进堆肥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
我国的废品回收有着良好传统,以物资回收部门为主体的回收系统多年来为节约资源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回收市场已发生很大变化,原有废品回收系统网点不断萎缩,同时私营回收网点成为回收的主要力量。例如,有调查表明上海目前集体所有的废品回收网点约有195家,而私营的达上千家[11]。但是,管理回收市场的各种政策法规与制度大多延续以往,未能相应地及时调整因势利导,导致近年来废品回收市场的管理混乱、竞争无序。建立统一性、完整性、竞争有序性和开放性的回收市场体系,才能发挥其在垃圾资源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3.5居民行为
推广和实施一项新的垃圾管理措施的过程中,居民的行为与态度也是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如前文所述,在驱动居民垃圾分类推广的过程中,法律、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促进市场发展、技术进步等间接发挥作用,而起直接作用的是居民行为。
居民行为的内容,包括居民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与参与率、居民分类效率等,与居民家庭收入、家中是否有老人、有无回收经历、居住条件(如厨房面积、住房类型)、教育程度、指导、收费制等因素有关。居民行为属于社会学研究范围,各种实地调查与概率统计等数学工具应用是研究的主要手段,研究的目标之一是区分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居民行为的发展趋势。
3.6拾荒者的非正式垃圾分类
拾荒者(以拾垃圾为生活来源的人)的非正式垃圾分类是发展中国家垃圾收集的共同特点[11]。拾荒者常是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拾荒行为的根源是贫穷、就业严重不足和垃圾资源回收的市场需要等。在发展中国家,这是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非正式的垃圾分类回收是他们获得收入、提高生存状况的重要手段。拾荒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在许多城市拾荒者使居民垃圾中的可回收垃圾组分大大降低。
拾荒者在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利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1)他们在垃圾源分类垃圾;(2)在敞开式垃圾车上收集可回收垃圾;(3)拾荒者群体形成自己的收集回收系统;(4)收购居民分类的可回收垃圾;(5)在公共场所拣垃圾;(6)在非法倾倒垃圾的空地拣垃圾;(7)在堆肥厂等处理处置设施,参加操作流程的活动。
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拾荒者有不同的政策:(1)压制型,认为他们是落后标志,是城市或国家的羞耻,如在印度拾垃圾被认为非法并应被惩罚,而在埃及开罗推小车收垃圾的扎巴林人被禁止白天上街。(2)忽视型,政府任其自生自灭,如在非洲塞内加尔等国。(3)引导型,社会逐渐意识到拾荒行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变压制忽视态度为积极引导,使其行为合法化,鼓励合作或与之签订收集回收合同。在国内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由于拾荒行为有如下特点:(1)当被容忍或支持时,它比许多不需技能的正式工作收入都高;(2)没有上司,工作时间有极大的自由度;(3)由于低教育水平或年龄(如老人)等原因,这几乎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工作。因此,想吸收拾荒者参加正式工作的尝试是不现实的。Martin[12]研究了对发挥拾荒者作用必要的政策需求,认为首先应承认拾荒行为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最贫穷阶层的生存状况并在分类收集和在保护环境中起积极作用,使他们融入整个垃圾管理系统,这样能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也能提高垃圾管理系统的效率,获得很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
4结语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在我国,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而且日趋严重。因其产量不断增加,组分日趋复杂且会随季节、地区等因素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地(如厨房)储存容积有限,所以研究如何规划和建立有效收集、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的ISWM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垃圾分类的因素很多,但国情不同各因素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也不同,例如在我国现阶段对垃圾回收有重要影响的拾荒者问题在发达国家却不常见,不考虑这些区别而希望通过简单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国外经验也是这样[13],研究、分析与鉴别分类回收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一项长期而必需的基础工作。
5参考文献
1吕春元等.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处置“三化”的重要措施.环境卫生工程,1999,7(3):47.
2秦晓春等.可持续发展与生活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及资源化.环境与卫生,1997,3:29.
3何惠君.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分类处理的科学性与前景.环境卫生工程,1997,5(1):24.
4向盛斌.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研究和效益分析.环境卫生工程,1998,6(4):151.
5WhitePR,etal.IntegratedSolidWasteManagement:aLifecycleInventory,London:BlackieAcademic&Professional,1995,2,95.
6GeogeTchobanoglous,etal.IntegratedSolidWasteManagementEngineeringPrincipalsandManagementIssues,NewYork:McGraw-HillInternationalEditions,1993,15.
7孟峭等.国外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状况.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0,6:33.
8孟峭等.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状况.中国城市环境卫生,2000,5:29.
9SeonghoonHong.TheEffectofUnitPricingSystemUponHouseholdSolidWasteManagement.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1999,57(9):1~10.
10WilliamDRobinson.TheSolidWasteHandbookapr acticalguide,USA:PEJohnWiley&sons,Inc,1986,9~26.
11姚婴等.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研究.环境卫生工程,2000,8(4):175.
12MartinMedina.ScavengercooperativesinAsiaandLatinAmerica.Resources,ConservationandRecycling,2000,31(1):51~69.
13DavidJVCampbell.Institutionaldevelopmentforwastemanagementindevelopingcountries.WasteManagement&Research,1999,17(1):1~3.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