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我国应加快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2012年3月16日 来源:

....

  国际金融QE方法的创新上世纪50年代,马柯维茨风险投资组合理论为国际金融发展奠定了基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和动态套期保值策略组合保险模型,已经成为现代金融市场的主流服务方式,虚拟金融迅速背离实体经济而得到快速发展。


  首先,据世行统计,1980年全球虚拟金融与全球GDP之比为100%,1995年达215%,2005年是316%,2010年达到338%。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虚拟金融规模分别是GDP的420%、380%和350%。投机和对冲工具成为当前金融市场的主角,更使金融危机频发。


  其次,全球年度贸易结算额和GDP分别为20万亿美元和60万亿美元,而外汇市场日交易量超过4万亿美元,国际互换与衍生品联合会(ISDA)所管辖的市值700万亿美元,已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10倍,金融投机已经形成巨量的市场规模。


  再则,金融投机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涨,输入性通胀成为新兴市场国家长期面临的威胁。由此,我国加快了对外投资步伐,对外投资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在夯实本国资本市场的同时,把握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的时间窗口,加快提升非居民投资者A股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比重,第二批500亿RQFII规模即将启动。为加速人民币资本项目回流,积极开发国债期货市场和人民币汇率期货业务,将为境外机构投资者的人民币财富管理提供市场机制。因此,积极实施跨境人民币业务,是为实现与国际贸易地位相适应的储备货币而布局。


  此外,金融危机引发欧洲债务危机和西方制度与模式的改革,将导致全球财政的长期紧缩格局,致使欧美发达国家为提高就业率,经济模式逐渐回归实体经济。后危机时期,世界需要再行国际分工,新兴国家生产率不断提高而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西方国家的劳动力价格从高位开始下降,商品将会越来越具有竞争优势。


  最后,低碳经济金融将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低碳金融发展建立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低碳技术市场、碳金融咨询和服务中介机构、碳会计和审计,以及非政府组织监督和国家层面的碳配额制度等制度创新基础之上。低碳技术融资需要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联动,碳权资产开发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碳资产开发、碳咨询和服务、现货和期货期权交易等低碳金融资产的服务和管理相关的产业链。从碳市场发展看,配额型减排额度交易是碳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中国CDM项目占国际CDM市场80%,就此发达国家纷纷提出质疑,要求将中国列入强制减排机制,在一级碳市场和二级碳交易市场设置障碍,封锁中国生产的CDM碳权和交易。因此,配额型人民币碳市场发展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市场,碳金融市场也成为资源再分配的主要市场。未来国际碳市场以地区性交易的特征已经显现。因此,研究人民币碳权汇率形成机制是我国金融战略转型的重要任务,也是国际碳币抗衡美元霸主地位,以及碳权汇率形成机制的关键点。


  人民币突围进行时后金融危机时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其面临的挑战体现在:首先,为解决持续上升的东南亚和东欧市场的人民币需求,应对欧美等国际储备货币的持续疲软,对冲其大幅波动的货币损失,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多功能性的避险市场建设将成为重点。2月13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国债期货仿真交易正式上线,人民币汇率期货正在有序准备。2月23日央行发布《我国加快资本账户开放条件基本成熟》报告,明确了资本账户短、中、长期三个阶段的开放步骤。人民币国际化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宏观金融政策、外汇管理、境内外资本流动等形成倒逼机制。从国际经验看,货币国际化的得益者往往是企业、金融机构、居民,政府决策过程的法制化建制是政府能力建设的核心。再则,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结构不平衡,反映了人民币回流渠道不畅、境内金融市场受限,导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算比例不平衡。资本项目面临的最大问题并非对外直接投资和对贸易信贷的管制,而是国内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A股市场非居民持有的A股和债市市值占全部市值的比重只有1%左右,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和债市平均开放度分别为26%和13%。香港、新加坡、伦敦成为人民币的主要离岸市场,但人民币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可供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投资增值的选择仍然有限,这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离岸参与者需要透明的市场信息和未来的市场预期,通过信心指数和厌恶指数播报经济信心和经济问题,是投资客参与市场的关键性指数。加快金融市场创新,是跨境人民币业务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因此,在世界各国经济转型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政治和社会制度再造,经济模式再定位,生产、消费领域的政策制度和服务方式的再调整。国际金融面临新调整,人民币面临从全球QE中突围的困境,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是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焦点。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