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中国节能服务市场综述

发布时间:2012年4月26日 来源:OFweek节能网

....

  是朝阳产业,也是困难的产业,享受着成功喜悦也承受着成长之痛。此时的节能服务产业,更像是前几年企业一拥而入的风电产业,初尝硕果的公司还在吸引更多的公司不断加入。“十二五”的蓝图已经展开,面对更大的市场,能发展起来的企业才是“真金”。


  就在节能服务公司蓬勃发展,不断创新高的时候,2011年12月底,国家发改委的一封通告给节能服务产业敲响了警钟。15家节能服务公司因存在资质申报材料造假或项目造假等问题被取消备案资格,并收回这些节能服务公司所有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奖励资金。


  经历了“十一五”的高速成长,节能服务产业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十二五”。


  发展现状:市场竞争加剧行业或将面临洗牌


  2010年4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2010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组织申报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案例的通知》。相关文件的密集出台,标志着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据调查,我国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已经从2005年的47.3亿元递增到2010年的836.29亿元,增长了16倍;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从2005年的215.45万吨递增到2010年的2662.13万吨,增长了11倍;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6万人递增到2010年的17.5万人,增长了10倍;节能服务公司也从1998年的3家递增到2010年的782家。


  张志勤认为,我国节能服务发展目前呈现三个明显特征。首先,冶金、建材、石化、电力等工业领域的较大型节能项目仍然是拉动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一五”期间,工业领域的总产值的年平均贡献率均在70%左右。其次,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分别为48.7%、36.2%、15.1%。再其次,是从商务模式看,节能量保证型处于主导地位,占57%,节能效益分享型占32%,能源费用托管型占8%,金融租赁型占3%。


  根据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10年全国节能服务公司年度普查,节能服务公司对产业新政策寄予厚望,但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表现出了忧虑。


  首先,关于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但税收方面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相关税收政策还未能落实;地方具体政策与国家扶持政策不一致;国家出台的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政策仅限于节能量分享型项目,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及融资租赁型等类型的项目尚未纳入资金奖励范围;政策鼓励大型重点用能单位组建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则会造成该类型公司对节能服务业的垄断,对其他专业化的节能服务公司形成行业壁垒;注册资金不足500万的小规模节能服务公司被排斥在政策扶持之外,与能够享受到国家财政政策的节能服务公司相比,落差进一步加大;缺少适应市场需求的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在用能单位诚信方面缺少相应管理政策,政府机构自身不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方式,节能表率作用不明显。


  其次,关于融资层面方面,由于大多数银行不注重节能,不了解合同能源管理,缺少节能方面的培训和考核,使得绿色信贷仍多停留在纸面,不能满足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需求;缺少对资产规模较小的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融资的相关机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权益的交易、质押和保理业务等尚未普遍开展,项目预期权益不能获得融资。


  第三,关于节能服务行业及市场层面方面,节能服务行业缺乏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和管理;缺少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及专家服务平台;用能单位主管领导缺乏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认识。


  目前,我国节能服务公司数量大幅增长,普遍存在规模小,产值不高,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技术服务能力和资金实力都较弱。可以看出,根据规划安排,国家相关部门将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和技术、资金实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做大做强,一些资金和技术实力不强的节能服务公司面临洗牌将是不可避免的。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