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发达国家有区别。比如纽约、洛杉矶、东京60%以上,伦敦的一半以上的人均碳排放主要是由建筑、交通和垃圾处理贡献的,而工业和电力所占的比重较小。
世行城市交通专家孟烁明认为,京津沪城市人均碳排放水平高,也与这些地区的一些工业产品出口有关,为全球生产产品,本质上会使得本地的碳排放增加。
上述报告作者之一白爱民指出,未来京津沪等城市仍会继续发展,目前工业和电力贡献了很大的碳排放比重,以后随着工业逐步搬迁,约10-20年后,人均碳排放水平会下降。
需采取得力降耗措施
世行的报告认为,京津沪地区要走低碳之路,实现更加宜居,效率更高,更有竞争力的发展,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并刻不容缓。
刘志认为,目前北京的首钢、焦化厂等搬迁出去,这对于降低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的效果,非常明显。但未来北京其他重化工业,以及天津、上海的类似工业,是否走同样的搬迁之路,仍需要时间来检验。
“各个城市一些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搬迁,仍需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发展来具体考虑,未来根据土地的性价慢慢搬迁出去。”刘志认为,很多工业企业在大城市的成本上升后,逐步向周边搬迁将是趋势,只不过需要很长时间。
上述报告强调,京津沪仍有很多可以操作的措施,比如在建筑节能,在交通和城市规划上可以做很多文章。
比如可以出台激励的措施,使得城市建筑实施节能改造。世界银行高级能源专家卓力石指出,鼓励投资者实施节能改造,比如实施供热表计量收费,比单纯的供暖按照平方米收费要好。“关键是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识,让购房者会考虑节能问题。”
此外,交通节能也大有作为。目前京津沪自行车和公交车出行比例不仅仅比发达国家城市水平低,也比这些城市过去的比例要低。
据悉,北京1988年自行车出行比例为54.03%,到了2005年下降到20.89%。而之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愿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是因为目前的交通设施没有提供这样的便利。
比如研究表明,在1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工作数量,北京为65200个,只有伦敦140600个的一半,纽约278500个的1/4左右。2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工作数量,北京为157200个,只有伦敦352800个的一半以下,比纽约1739500的1/10还低。
此外,北京10-20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商业设施面积很少。比如20分钟内步行等到达的商业实施面积为15454千平方米,只有伦敦105854千平方米的1/6,纽约521964千平方米的1/30。
上述报告认为,北京的马路修得很宽,但是对于自行车,以及居民出行往商业设施等便捷性不够。刘志认为,这主要是设计问题,道路设计不仅仅要有利于自行车和行人,也有利于出行者离开主路后通过二、三级道路到达目的地。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