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区十群”基础上,环保部将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将煤炭消费总量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重要内容。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威人士表示,由于基数制定、考核制度等掣肘,国家能源局设定的39亿吨的煤炭消费总量及各省分解指标,并非“十二五”期间的约束性指标“三区十群”实际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指标的约束力也比全国其他地方强。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区域也是我国大气复合型污染严重的地区,在这些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虽然矢志于煤炭消费总量零增长,但“十一五”期间的试点效果是增速明显放缓;“十二五”的总量也不是一个绝对数,而是被控制了增量的相对数。
即便是“三区六群”的原有区域,去年底,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曾向媒体透露,北京、天津和浙江都已自愿设置煤炭消费总量,其中北京是将燃煤总量从2010年的2700万吨减少至2000万吨,而天津的新增量则将控制在1500万吨左右。
记者获悉,北京市最近制定了《加快压减燃煤促进空气质量改善的工作方案》,以更大的决心、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标准压减燃煤:到2015年,在原“十二五”规划燃煤总量削减到2000万吨的基础上,进一步削减到1500万吨;到2020年,全市燃煤总量再削减500万吨,降至1000万吨以内。
作为最早进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三区六群”之一,长三角某地环保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已经淘汰家用煤炉和个体私营企业燃烧散煤的中小锅炉,使得燃煤往大电厂集中,确保污染心中有数、易防易控。但他希望,在中央层面,未来除了环保部的“一家呐喊”外,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也都能参与进来,对地方国企尤其是央企排污更有约束力。
新建项目将实行“倍量替代”
一位业内专家则向记者表示,PM2.5来源广泛、成因复杂,传统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经难以奏效,必须从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协同控制各类污染物,全面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工地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
以大气污染物排放大户火电行业为例,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告诉记者,脱硫(二氧化硫)工程的减排空间已经很小,而脱硝(氮氧化物)工程的空间虽然较大,但由于建设和运营成本高于脱硫工程而进展缓慢,“在工程减排之外,我们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挖掘减排潜力”。
记者获悉,全国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此提出了六大任务,分别是:分步实施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完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防治、深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做好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应急处置工作。
其中,环保部将严格控制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城市,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倍量替代”。上述权威人士解释称,产业结构调整将与淘汰落后产能挂钩,环保部门在审批“三区十群”试点项目环评时,将坚持“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比如某地要新上马一个1000万吨级的石化项目,经测算要额外烧100万吨煤,那么该项目就不得不改烧天然气。
但该人士说,“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将兼顾民生需求。比如,北方某市想上马大型热电联产项目供热,由于当地住宅地产的大量开发,煤炭消费总量肯定是增长的,但这是合理的。实际上,由于热电联产具备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集中效应和规模优势,仍然优于过去的小锅炉供热。
此外,环保部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实施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用最严格的标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继续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工地扬尘、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
对于高污染行业从“三区十群”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担忧,上述权威人士称,公平地讲,西部地区环境容量较东部地区大,要在产业布局中充分利用戈壁滩等环境容量对污染的稀释作用,同时要避免产业布局过猛过密导致“污染围城”,如西部个别省会城市的空气已是中重度污染,应引起重视。
“这实际上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微妙平衡,要用环保来优化经济增长。”该人士最后说道。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