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企业“走出去”
据了解,在国家提出防止风电制造产能盲目扩张之后,今年国内风电市场增速大为减缓。
“国家大力发展风电的政策并没有变,但是我国的风电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已经积累了不少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健康发展。”中科院所属中科风电(北京)有限公司研发主管李新华对记者表示,“我国风电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指标不符合电网要求,不过由于当时风电规模小,因此电网还能够承受。但是,经过几年爆发式发展,风电规模已经扩大。这些隐忧累积起来,已经能够影响电网平稳、安全运行,这时不得不先解决这些历史问题。今年,风电行业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已经安装的风机进行升级改造,所以增长自然降低了。”
孙洪刚也认为,正是国家风电政策由“求量转向求质”,尤其是“三北”地区今年主要任务是解决已安装风机的并网问题,因此新增装机数量大幅收缩,而且国内风机价格下降很快,导致国内风电市场已经基本无利可图。“在整个风电行业,除了能够保证并网的风电场投资商,其他环节、企业都没什么利润,因此转向出口就成了必然,出口至少能赢利”。
据了解,2011年美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达680万千瓦,仅次于中国,是德国、英国、加拿大、西班牙等国家新增装机容量的总和。2010年中国出口风电机组13台,总容量仅为1.56万千瓦;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41台,总容量达22.06万千瓦。在出口的141台风电机组中,有近130台销往美国。
在2010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韩俊良曾表示,华锐风电未来5年海外市场的营业额要超过该公司总收入的30%,力争达到50%。但根据2011年华锐风电年报,华锐当年海外销售仅占总销售的0.77%。“在风电产品出口行动中,金风科技走在了前面,华锐风电、三一电气也有一部分,但规模都不算大。”孙洪刚说。
“事实上,现在的风机整机出口都是试探性的,在国外安装的主要是实验型的样机。”孙洪刚介绍,“因为风机整机不像风机塔,技术要复杂得多,还有很多服务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内风电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比较谨慎,目前以叶片、涡轮机等零部件出口为主。”
风电产品出口新路子
今年以来,美国相继对我国光伏、风电产品发起“双反调查”,美国在新能源领域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中国风电企业为“走出去”,近年积极布局建立海外生产基地。
“美国已经对风电塔进行‘双反’了,今后对风机及其零部件也进行贸易保护可能性很大,而印度采购风机本来就要求在本国组装,因此在国外设立生产基地越来越有必要。在这方面,金风科技走在了前面,他们在美国设立了整机制造厂。”李新华说。
国内风电企业抢占海外市场的另一策略是收购海外竞争对手。由于全球风电产业整体低迷,资产价格处于底部,国内风电企业收购海外竞争对手有政策和信贷优势。今年6月,天顺风能以1518万欧元收购了长期排名全球第一的国际风电龙头维斯塔斯公司拥有的丹麦Varde风塔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
近期,明阳风电将整体收购维斯塔斯公司的传闻愈演愈烈,据称收购金额将在15亿-20亿欧元之间(约合117.5亿-156.7亿元人民币)。尽管维斯塔斯2011年营收总额为58.36亿欧元,而同期明阳风电营收总额仅为55.16亿元人民币,但由于去年10月在广东相关部门的协调下,明阳风电曾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获得了50亿美元“输血”用以开拓海外市场,这一收购有实现的可能。
在美国针对中国新能源进行“双反”贸易保护时,非洲、南美等市场正兴起,不少国内风电企业正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这些新兴市场。
“虽然2011年非洲和中东合起来风电装机容量还不到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1%,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合起来的风电装机容量仅占全球的1.3%,短期来看,这些新兴市场解决不了国内风电产能过剩问题;但从长期看,这些新兴市场正在崛起,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薄弱,物美价廉的中国风电产品在这里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未来这些新兴市场可能会成为中国风电企业的一条重要出路。”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