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合同能源管理现退潮踪迹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2日 来源:《能源》杂志

与当初一窝蜂进入合同能源管理行当的热潮相比,一些冷静的公司如今已开始退出,这一在国外风行的节能模式在中国正遭遇着水土不服的窘境。在尝试了几年合同管理模式(EMC....

除了上述资格审定和节能量审核,让肖建忠颇为头疼的还有资金问题,作为江西一家中小企业,垫资量巨大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让其难以为继。“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节能效益是一种抽象概念,银行一般比较看好固定资产,因而在节能资产的物化方面需要创新。”王树茂分析道。

因而,融资能力就成为企业竞争中的一项重要法则。在美股清洁能源分析师王毓明看来,合同能源管理具有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天然适合做资产证券化,如果涉及大型设备,也适合金融租赁和担保公司的参与。

而对肖明忠而言,从银行融资并不容易,要么企业自身是大企业,要么客户是优质企业,EMC模式需要对客户非常“挑剔”,否则,步履维艰。

政策的不完善、融资困难都是导致节能产业乱象丛生的因素,在上述节能公司人士看来,除了这些外部条件,还有着更为深刻的潜规则,特别是对于企业自身要求颇高。

遭遇天花板

与美国情况恰恰相反,在中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公共建筑节能应用极为困难,相反,更多是在工业节能领域应用。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在美国,政府由于资金限制完全依赖节能企业进行节能改造,而在中国,地方政府并不缺少资金,并且和政绩不直接挂钩,导致动力不足。

“对于政府客户,每次都要说破嘴皮子才能让他们接受合同能源管理,即使拿下项目,其中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地方政府换届,就会遇到合同能否继续履行或者节能效益没有出处等问题。”对于一直尝试的市政项目,肖建忠颇为无奈,现在业务基本都仅限于江西。

“做EMC项目,对企业的销售能力要求很高。”上述北京某节能服务公司老总直言不讳。

“政府机构支出实行预算制,如果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就无路可循。去年10月国家出台文件指出,政府机构给节能公司的费用,按能源费用支出,但是我调查结果绝大部分省市没有实施,造成的结果是有可能企业实施项目,钱却无法收回。”王树茂说。

而在另一工业节能领域,EMC虽然占据较高市场份额,但尚有各种错综复杂问题有待解决。一般情况而言,节能服务公司都会在EMC模式中获得较高的毛利率。

“对于EMC公司来说,在公司企业和行业初期,会有很多节能效果惊人的项目,公司肯定先挑好的做,随着发展好项目肯定会变少。”业内一节能公司人士提醒道。

在王毓明看来,EMC模式出现之初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客户的风险,并为不同节能技术赢得了展示与角逐的机会。随着节能技术走向成熟、稳定以后,风险效益比大大降低,EMC模式在工业领域似乎并不那么优势突出了。

这样往往形成一种结果是:在工业领域,资金雄厚的企业不愿意做合同能源管理,缺乏资金的企业愿意做合同能源管理,但是节能服务公司由于风险过高不敢做。“在国内,一些国企对合同能源管理兴趣不大。”

其中的逻辑并不难理解。“下游优质用户如果有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何不自己融资,进行节能改造,并在不同生产线上,按效果分批推进,而让EMC服务商赚取高额‘利差’?如果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接下来EMC市场上会不会出现逆向选择——下游大型企业,节能效果好的生产线采用EPC模式,效果一般的给EMC?让EMC模式的风险控制难度加大,回报率下降,甚至没有合适的项目可做。”

矛盾背后的关键背景是,EMC公司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其发展中会触碰到资金、客户资源等各方面的障碍。

在王毓明看来,EMC带来的高额毛利很难长期维持。以上市公司天壕节能[8.95 -1.00% 股吧 研报]为例,这家从2007年从事EMC的企业,主要从事工业节能服务,客户集中于水泥和玻璃两大行业,如葛洲坝[5.00 0.40% 股吧 研报]、耀华玻璃、中国建筑材料集团等,毛利率保持在5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其EMC项目的增多,新增贷款增加,公司财务费用从2009年的573万增加到2011年的2708万,占当年营业收入比例接近15%。[3.08 -1.28% 股吧 研报]

高额的融资成本无疑加重企业负担。而对于客户集中的水泥以及玻璃两大行业,产能过剩,因而客户发展是否稳定及开工率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节能收益,其中一个结果是毛利率的高水平难以维持。

纵观国内节能公司,在过去几年内,一些国有企业纷纷成立节能服务子公司,以对集团内其他企业提供服务。如在水泥行业,海螺水泥、中材集团这样的水泥巨头内部,都设有节能公司为其服务,其相当部分业务都是来自与实际控制人的关联交易。这样就形成了一道无形门槛。[16.36 0.31% 股吧 研报]

此外,在国内做EMC还有一道极高的隐形门槛。“如果涉及电力,需要从县级到省级的电网审批,也需要获得发改委的审批,一个合法合规的项目,跑这些部门都可能要花2到3年时间。”

“国外EMC公司发展几十年,市值一般在几十亿元的样子,EMC模式决定其很难做大,这也就意味着模式本身的特性决定了EMC公司的发展必然遭遇天花板。”上述节能公司人士总结道。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