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已经势不可挡
光伏业是在地方政府利益推动下形成的,因为没有统一规划,无序发展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现在欧美一双反,包袱就甩给了国家。
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国内光伏产业的产能,呈几何级增长。根据欧盟的计算,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因此,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企业如果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仍长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我们只能承受10%的税率。”中国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总裁特别助理陈卓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欧洲对中国进行双反,不但对欧洲光伏企业有利,对欧洲的采购商同样有利。据他介绍,他曾与欧洲人交流过对中国光伏业的认识,欧洲人认为,中国光伏业是政府一手发展起来的行业,对中国光伏业的认识就是高污染和政府补贴。
曾有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光伏业是在政府补贴下成长起来的行业,即使在欧洲也需要政府补贴才能正常发展,如果欧美市场大门都对中国光伏企业关闭,中国光伏业要想活下来,只能寻求国内市场。
而据统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区就达到20个,规划产值达到2万亿元,而据EPIA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装机约为45GW。如果不是危机提前到来,这一数据可能会更早实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市场也无法满足,根据我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测算,我国确定的光伏装机在“十二五”期间达到30GW,平均每年总共装机容量可达到8GW以上,几乎达到2010年鼎盛时期的水平。
但超过50GW的产能,远远超出国内市场容量,淘汰大多数企业是必然趋势。大宗货物交流平台金银岛分析师谢其实说,不管是不是国有化光伏企业,行业内的优胜劣汰优化组合的策略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规模效应,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恶性竞争,从而形成更加活跃更加规范更加有竞争力的行业格局。
据记者了解,目前大批企业已经停产,甚至有企业在光伏业形势好时建设,等即将投产时形势急转直下,未投产便停产,这样的企业大量存在。
救市效果有待检验
“保大弃小”政策发布以后,企业都希望能借机振兴。英利能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政府的政策对行业发展给出了明确的指引,将进一步加速产业调整,保持健康稳健发展。作为英利来说,将继续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技术进步,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推动光伏平价上网时代到来,同时保持并巩固国际领先优势,推动我国光伏技术进步。
“保大弃小”的措施分战略层面、市场层面和技术层面,从不同的层面讲,保护的方式和目的也不一样。在技术层面,以单晶硅和多晶硅为例,这不只是光伏业需要晶硅,半导体业也需要晶硅,这种技术先进、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东西,政府要保、也必须得保。这也是战略的需要。
但在市场方面,则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则,现在对企业的保护是无奈之举,关键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企业像孩子小的时候要进行保护,长大了就需要自己去闯”,这位不愿具名人士说。
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保大”就是要保证光伏并网发电,如果并网就能消纳,能够很好地解决新能源比例的问题,如果“保大”不能解决并网问题,保住大的企业也会再次出现新的问题。并网是问题的关键。
但“保大弃小”政策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尚待观察。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副总裁程鹏认为,对所抓的企业,这段时间日子好过一些,现在给了资金、市场,现在能缓过劲来,如果企业这段时间调整好,就能活过来。
但根据以往的经验表明,愿望与现实往往存在距离,以当年家电行业的调整为例,当年的熊猫、黄河等家电企业,都是政府保护的大企业,但它们都不存在了。而当时所谓的小企业创维和TCL成了知名企业。
发电企业不愿意进入光伏发电行业,现在在政府要求下,会有限进入,但是否能坚持下去也是个问题,目前国内对非公扶持的“36条”公布以来,在国家要求时,有关方面和国企就会抓紧扶持。
程鹏也认为,开启国内市场存在许多困难,因为国内经济水平有限,承受不起更高的电价,光伏发电成本太高,国家对光伏业的补贴远远低于欧美,新能源发展有限。在这种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不受扶持的小企业日子肯定难过,但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也完全有可能,现在对小的企业是一种考验,会比受扶持的企业更健康,生命力更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