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研究报告 » 正文

我国光伏产业的突破与隐忧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2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


      光伏设备已基本具备整线供给能力


      随着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太阳能光伏设备发展逐渐形成规模,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设备支撑。目前,国内专业或兼顾从事太阳能电池相关设备研发、生产的厂家已有20多家。


      自2002年以来,通过和国外一流企业合作并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历经多次技术升级,使在国产设备及进口设备混搭的主流大生产线中,国产设备已占据较大的份额,基本实现了整线供给能力。在太阳能电池产业电池制片的十四个环节,几乎涵盖支撑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全部重要设备。


      目前,在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10种主要设备中,六种已在国内生产线中占据主导。其中,扩散炉、等离子刻蚀机、清洗制绒设备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性价比优势十分明显。但是,多晶电池绒面制作的制绒机与进口设备还有一定差距,用于周边刻蚀的激光刻阻机及湿法化学刻蚀设备尚未成功开发。全自动丝网印刷机、自动分检机、平板式PECVD等三种设备近期内尚需完全依赖进口。


      产业全面提升下的隐忧


       2008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订单缩减、业绩有所下滑,不过,受国际、国内的市场拉动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太阳能多晶硅产量已突破4000吨,太阳能电池产量接近2000MW,居全球首位。但是,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体水平,尤其在事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装备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国家战略层面缺乏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


      德国、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光伏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制定并确立长远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则、遵循或建立保障机制、实施政府补贴等政策是光伏产业发展与壮大的动力和源泉。当前,全球最受世人瞩目的光伏产业发展计划是美国、日本制定的“面向2030年的光伏工业线路图”。该计划均是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光伏产业发展计划,其中美国的目的是由“以出口带动光伏产业发展转变为”投资国内技术和市场,扩大内需,带动产业显著增长,设定了2030年累积装机容量达200GW的宏大目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19GW。届时,光伏发电将占据电力市场较大份额,并成为电力的主要来源。


      日本的目的是使未来的光伏研发从“政府指引研发以创建初期光伏系统市场”转变为“基于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间的任务共担与合作的研发模式以创建成熟的光伏系统市场”,设定了2030年累积装机容量达100GW的发展目标。届时,其光伏发电可以提供约50%的日本居民电力消费(约占总电力消费的10%)。


      我国出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均涉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明确了未来发展的长远目标。但是,从当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总体趋势看,《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2010年的光伏装机容量300MW、2020年的1.8GW、2030年的10GW以及2050年的100GW等发展目标设定明显偏低,相比当前世界光伏产业发展势头显得滞后。在涉及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装备等方面,所需攻克的关键技术、突破方向、发展路径等尚未提出明确目标;在涉及光伏并网发电问题方面,并网及运行管理行业标准、并网价格以及系统维护等缺乏相对完整、系统的管理办法和政策细则。


      产业链构建畸形,高纯多晶硅材料成为产业发展瓶颈


       从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整体视角看,产业上中下游构成一个典型的“金字塔”模型,即产业上游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产业中游企业数量比上游多,产业下游企业数目最多。为此,相对完整、合理的产业链结构,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但是,当前全球光伏产业链的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


      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逐步拓展步入蓬勃发展时期,多晶硅产能、产量不断扩大,2008年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接近2GW。据有关统计数据。自2005年以来,我国多晶硅产量、产能出现爆发式增长,2008年产量接近4480吨,产能超过一万吨;预计2009年的产量将超过三万吨,产能面临巨大过剩风险。从产业链的构成、产业发展的整体看,产业链发展已经呈现出“畸形”,“金字塔”模式不复存在,未来产业前景不容乐观。


      2008年,全球光伏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多晶硅现货价格一路滑落,使未来我国相关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在高纯多晶硅制备方面,我国与美、日以及德、意、挪威等欧盟技术领先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是制约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有待突破


      多晶硅制备,是一项相对复杂的高技术,涉及化工、电子、电气、机械和环保等多个学科。当前,太阳能级多晶硅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目前,最常用方法是“改良西门子法”,占据了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的76%以上,但是,“改良西门子法”对原材料、技术要求很高。与国外技术领先国家相比,我国国内多晶硅厂商主要采用引进“改良西门子法”,整体的制备工艺、关键核心设备仍依赖引进。


      另外,其他太阳能级多晶硅制备技术方面,如日本川崎制铁公司及德国的湿法精炼法、日本德山公司的熔融析出法、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无氯技术等工艺已经逐步成熟,并步入规模化生产,而我国在上述相关技术、工艺方面尚未涉足。

3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