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为了鼓励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推行了各项经济激励政策,如税收减免、价格优惠、投资补贴等。2006年以来,国企、民营纷纷“跑马圈地”,掀起一股“风电投资风暴”。但血拼之后有些中标企业往往因为没有利润空间终放弃项目。部分地区投资风电只拼装机容量,却不考量上网电量。
国家能源局官员说,“大家懂的不懂的,看热闹的都来了,好像抱着个发财的心理。投资之前要考量为什么要建,能对技术带来多大的好处,能学到什么东西。不能说为了拉动GDP所以才建,能不能发电先不管”。
今年8月份由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自国家鼓励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十一五”规划中原定为目标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但到“十一五”末期实际装机容量已超出目标接近两倍。国家能源局官员称,“现在增长得太快了,控制不住了,现在发展得完全超过了预期”。
根据联合国[微博]环境署于今年6月份发布的《2012可再生能源投资全球趋势报告》,在可再生能源投资方面,中国以520亿美元的投资总额高居全球首位,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大型水电项目上的投资。从风电的装机容量来看,直至去年,中国连续两年蝉联世界第一。
以西部省份贵州为例,该省计划到2015年,实现风电装机450万千瓦,2020年实现装机7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仅风电项目总投资就达到约450亿元。华能、大唐、国电、中广核等一批有资金实力的央企已经纷纷在贵州展开新一轮风电竞赛。
贵州省能源局的官员说,“新能源投资和发展是一个大趋势,项目本身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一些风力资源充裕的地方,一般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更加需要这些项目的带动”。
该官员称,前往贵州投资新能源的企业大都是央企,“因为前期跟贵州对接的时候,基本就没有民营企业。新能源发电存在利用小时数的限制,往往都是微利的。央企做新能源无论是技术、资金还是后期运营管理上都会有明显的优势。”
新能源投资在各地风起,也缘起于2004年国务院下放投资权限、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都是新起之秀,当时没有列入投资项目目录中,长期以来由地方核准备案。
国家能源局的官员说,“项目核准权限在地方,补贴的权限又在中央。这就是地方办事,中央掏钱。地方要搞GDP,弄了很多新能源项目,都挤着要钱,哪儿有那么多钱?”
前述贵州省能源局的官员并不担心新能源电站建立起来之后,遇到的电价补贴问题。他说,“补贴是统一上缴国库的,一个项目我们只负责配合前期的申报,帮助该项目拿到国家能源局的批文,然后企业在根据这个批文找国家财政部核算补贴金额就可以了。”至于补贴不足的问题,他认为,国家最终是能够从其他途径调剂的。“中央财政可以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对补贴资金缺口进行调剂。这是不用担心的”。
补贴的力量
地方政府的信心并不能完全让新能源发电企业放心。中节能太阳能公司的一位高层11月21日对本报说,“补贴太重要了,从事新能源发电的企业,尤其是太阳能发电基本全部靠补贴才能保证利润”。但对于补贴不到位,该高层说,“没办法,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大家都很看好新能源能产业,但是要想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补贴政策需要跟上。”
目前国家对太阳能发电标杆电价是每度1.15元和1元两个标准,风电根据资源区域划分,分为每度0.51元至0.61元不等;生物质能发电标准定为每度0.75元。按照目前的补贴办法,新能源发电上网,由电网公司先按照当地火电价格结算,缺口由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贴。
11月22日,国电宁夏太阳能公司的一位高层对本报说,按照宁夏当地的火电价格,每度电不到0.5元,这就是发电企业能够卖给电网的钱,但光伏的标杆电价在1元左右,中间一倍以上差价,都是要靠财政补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孟宪淦说,全国目前平均火电上网电价大约在0.5元左右,以此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看以看出,风电对财政补贴依赖最少,每度电大约在0.1-0.2元,但风电是发电最大的,需要补贴也最大。生物质能每度电需要补贴0.2-0.3元。
事实上,即便是按照国家发改委确定的新能源标杆电价,不少新能源企业也面临着很大的成本压力。据称,中节能光伏发电的成本在每度3.2元。中节能太阳能公司副总经理宋爱珍曾对外表示,如果按照每度1.15元的标杆电价执行,中节能运营的一个太阳能的电站至少需要近28年才能收回全部成本,而一个太阳能电站太阳能电池的平均寿命却只有25年。
高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以常规能源为价格标杆,因此可再生能源企业必须依赖财政扶持才能维系正常生产。现行的主要制度包括总量目标制度、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分类电价制度、费用分摊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对新能源企业主要补贴方式还是通过电价附加来分摊高出常规能源价格的成本。
在这样一个政策推动的市场,除了抗风险能力强的国企,也有实在抗不下去的民营企业。据国家能源局官员介绍,补贴不能及时到位,影响最大的生物质能企业。“对于太阳能风能企业没有太大问题,他们只是欠着款,现在反应最大的是生物质能企业,要买秸秆,没钱就没法运行了”。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企业涉足新能源发电。11月21日,英利集团宣传部部长王志新对本报说,英利正准备进入电站投资运营领域,目前在新疆上马的一个光伏电站正在建设之中,预计明年可以投入运营。据悉,该电站建设规模为100兆瓦。
英利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光伏企业之一。王志新说,虽然光伏行业目前遇到了困难,但是英利对新能源发展的前景很乐观。此前英利主要做太阳能组件业务,运营的一些金太阳工程,很容易拿到补贴。对于投资和运营电站,王志新表示会争取进入国家补贴的大名单。
英利确实有乐观的理由。据了解,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解决200亿左右的新能源补贴漏洞。国家能源局的官员称,有两个方案,“要么调电价,要么财政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