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东告诉记者,近年来远大每年卖出的“非电空调”,减排的二氧化碳约相当于1.6亿棵树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远大每位员工每年种树8万棵。
“远大从1992年生产非电空调开始到现在已经升级到第10代产品,按理说效率和设备应该提高到了极致。但是,我们发现,产品到了用户那里依然不能达到所谓的零能耗。这怎么办?”张晓东说,“后来,我们最终发现最大的能耗竟然来自于建筑本身。”
另一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远大的非电中央空调都比其它品牌同类产品价格高一倍以上,这在招标或推广中多少会有影响;此外,非电空调的前期投入和直接成本较高,开发商考虑到开发成本,更多会选择前期投入低的电力空调。
之后,远大开始尝试如何改变或降低建筑本体的能耗。而这正是张跃想到的促进非电空调销售的新思路。
张晓东是其中一个最坚定的支持者。
合同制“节能管家”
“远大从2005年开始,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其中一项,便是逐渐开始被人们熟悉的合同能源管理(EMC)。”张晓东坦言。
他告诉记者,事实上,远大一直在做EMC的服务,只是人们对这个概念还不够了解,市场的接受程度还不够。“现在是时候了,随着国家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这一事业才可以做下去。”
什么是EMC?先打个比方:一家企业上月的燃气费是100万元,经过一种机制的帮助,采用汰旧换新、改进工艺、加强维护、错峰用电、监控能耗等技术与管理措施后,同等条件下,燃气费用下降到了80万元。企业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节能现象后,开始与这种新机制的提供者订立节能服务合同,分享这20万元的节能效益。
分享思路和原则是:由于该节能工程是由新机制全程融资完成的,其提供者可以分享80%的节能效益,即16万元/月,用于弥补新机制的投资成本。在合同期内,新机制投资成本足额回收并获得盈利。合同结束后所产生的节能效益及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全部归企业所有。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没有花一分钱,即可拥有4万元/月的节能效益;项目合同期满后,还可免费获得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20万元/月的节能效益。
在张晓东看来,远大这次布局北京的举措不仅是完成他个人理想的一次机会,更是推进中国建筑(601668,股吧)行业节能的一次契机。“现在很多政府机关、企业单位都已经开始对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接下来还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措施予以支持。”
他说,“比如在政府机构的招投标环节,大多数的机构只是看重产品的价格,而忽略了产品背后所带来的长期的节能效益。”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