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未产业化是新能源车的瓶颈所在

发布时间:2009年7月13日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组总负责人张书林也对此表示出自己的担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还没有形成一个产业,仍然处于培育阶段,主要困难是重度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存在差距,包括整个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电机控制器核心关键器件依赖进口、产业链不健全。 

  心急如焚 

  国内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化之路遭遇困境让国内一些自主汽车企业心急如焚。 

  长城汽车一位技术高管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传动模块,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零部件被国际巨头垄断,尽管国内有企业在研发,但很难达到整车厂要求。“比如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不少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自行车电池生产企业通过手工方式生产的,这种简单集成的产品无法达到产业化要求。” 

  已经成功通过奥运会等示范运行,酝酿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蓄势待发的重庆长安汽车集团,对于上游供应商目前存在的问题深感焦虑。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告诉记者,对于整车企业,目前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首先在产品可靠性和一致性,主要是电池一致性方面,有待提高。 

  其次由于没有批量化生产,成本比较高,批量化生产的工艺有待提高。另外,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产能规模普遍比较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生产准备周期比较长,通常要达到3~5个月,跟汽车行业的要求(2星期)相差太远。零部件售后服务不完善,供应商没有汽车产业相关经验,对动力电池在汽车上的应用缺乏认识。 

  “从目前对整个电池行业的了解来看,很多电池企业对于电池单体做了很深入的研究,而且我国单体电池在国际上比较好,在电池组的工艺性和热管理方面有比较大的差距。”任勇称。 

  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总体专家组组长欧阳明高坦言,尽管有节能和减排的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自主创新,达到一种减排标准很容易,更难的是由汽车大国向强国迈进的目标。 

  为此,任勇提出一种解决之道,希望电池行业的生产企业能够跟整车或者中间系统供应商一起把电池应用这个环节做好,“形成战略联盟,共同提高抗风险能力。” 

2页 当前为第 2[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