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国际资讯 » 正文

美国:工业化战略重塑 以新能源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0年4月15日 来源:

....

   再工业化战略重塑竞争优势


  美国发出向实体经济回归信号


  经济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国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为应对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带来的挑战,我国应提高工业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依靠先进制造技术、加大科研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去。


  2009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美国经济要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发出了向实体经济回归的信号。此举表明,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已充分认识到不能依赖于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拉动经济,开始重视国内产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再工业化”成为美国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


  重新认识先进制造业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占美国G D P的27%以上,稳居世界第一。然而,到了80年代,由于一度将制造业认定为“夕阳产业”,转向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在汽车、钢铁和消费类电子等工业领域的国内、国际市场份额大幅度下降。


  为了重新取得竞争优势,美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技术计划,推动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之后,美国的制造业重新走出了低谷。据联合国工发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近10年来,全球制造业总量中,美国的份额一直不低于1/5。


  虽然在全球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一直比较高,但美国制造业占G D P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11.68%,对美国G D P贡献最大的行业不再是制造业,而是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不包括住宅建筑业),在次贷危机之前,美国金融、房地产服务业的利润总额占美国企业利润总额的40%以上;美国标普500强企业的总利润中也有25%到35%由金融和房地产业务产生。


  过度依赖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使美国在此次危机中受到了沉重打击,市场大幅萎缩,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作用重新凸现出来,受到了美国各界的重点关注。先进制造业包含了精益生产、准时生产、清洁生产、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制造和绿色制造等众多先进模式,不仅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带来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提高经济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从而扭转美国当前严重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倒挂现象。


  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美国已开始推行“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本土工业,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化解高成本压力,实现经济的复苏。


  在现代化、高级化和清洁化中寻找出路


  美国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进行“再工业化”,可以发挥很多已有的优势。主要有: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强大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一流的技术学校、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为上述组织提供支持的金融实力;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并仍然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灵活的资本市场。
 

  然而,实行“再工业化”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转变就能够完成,美国将面临很多问题,很多制造企业难以消化高额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巨大投资花费。为了保障“再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美国推出了一些相互配合的政策和措施,如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力图加快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和科技进步,以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2月,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其中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投资的重点。美国高度重视发展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主张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独立的新路径,在18年内把能源经济标准提高一倍,在2030年之前将石油消费降低35%。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尤其重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美国能源部选择了部分新能源制造企业予以资助,扩大规模,拉动就业。美国还加快发展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以实现对医疗信息化、智能电网、教育和宽带的支持……美国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其核心目标即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保证在21世纪能够继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