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全国每年城乡住宅竣工面积持续13亿平方米左右,但是,与规模巨大的增长数量相比,住宅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住宅产业依然存在“两高两低”的粗放型发展特征———即“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等问题。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土地、水和森林等资源的需求与资源供给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因此,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国情出发,必须尽快完善经济激励政策,通过鼓励资源优化配置和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加大力度推进住宅产业化,使经济增长方式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尽快完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经济激励政策。要加快研究制定鼓励推广应用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产品。要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加强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积极推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继续强化并落实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宅。特别要尽快出台税收、金融、土地等激励政策,利用经济杠杆,鼓励开发商、生产经营单位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节能省地的队伍中来,确保推进住宅产业化工作落到实处。例如,对于全面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节能产品的企业,国家给予税费上的减免优惠,对于利用银行贷款自主研发生产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新型产品、部品,银行在贷款利率上给予相应优惠,银行的利息损失则由国家给予补贴,从产业政策上明确支持节能产品研制单位和生产单位。
加快完善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技术政策和标准体系。要加快建立建筑产品结构和通用部品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产品系列。要完善技术政策并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的技术保障体系,加大与房地产业产品生产有关的标准和规范体系的编制力度,强化标准规范的执行监督。积极扶持具有一定开发规模和技术集成能力的开发企业,与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核心技术的生产企业结成产业联盟,强化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建立健全各主管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不论是房地产开发建设还是产品最终消费,都涉及到多个部门、多项政策,需要全社会各主管部门共同努力。通过建立强有力的高效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权力和任务,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有序推进。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