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今日焦点 » 正文

十年走出绿色发展路 海南建设生态省带来环境大变化

发布时间:2009年8月19日 来源:

....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万泉河从岛中央的五指山上汩汩而出,从椰林中穿过,在野岭间奔流,它淌过玉带滩,轻抚博鳌镇,奔向它的归宿南海。途经半个海南岛的万泉河清澈如故,见证着海南“生态立省”的10年硕果。

  高瞻远瞩,生态立省

  海南建省之时,正值全球可持续发展呼声高涨的时候。在经历房地产泡沫、经济跌入谷底之后,海南省的决策层充分认识到,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不具备内地各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文化背景,也没有中小企业遍地开花的环境容量和区域纵深,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海南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保护独特的热带自然环境,探索绿色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海南在建省之初就已确立的发展方向。

  1999年2月,海南省人大做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1999年3月,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海南建设生态示范试点省,海南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

  1999年7月30日,海南省以省人大立法形式通过《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三圈一区”的区域布局及其保护与发展方向。2005年修编的“纲要”进一步提出“分区分类”发展的产业战略。2006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把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发展。这些一脉相承的思路,从根本上保证了海南从宏观上把握住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科学布局,立法先行

    五指山下,原始黎族的母亲河——水满河流经整个景区,时而飞流直下,如万马奔腾;时而喃喃低语,似白练随风。景区内藤萝密布,古树参天,奇花异草铺满大地。

  “这一切都得益于严格的立法和科学的规划。”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厅长严之尧介绍说,“海南省明确,在海南岛东部和南部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发展以观光和度假为主的生态旅游;在环岛台地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主要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工业项目集中布局在海南岛西部区域,将有限的污染控制在局部区域内,将排污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之内。”

  10年来,海南省充分运用特区的特别地方立法权,以立法的形式颁布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和《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保证了生态省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不因换届和领导班子变动而受影响,并先后制定并实施涵盖了森林、大气、水体、海洋、土地等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的50多项法规规章,保证了生态省建设有法可依,依法推进。

  环境治理,立足科技

  在三亚市田独镇的一条小河边,有一片占地3亩多的“天堂鸟”,叶子浓绿肥厚,花朵娇艳欲滴,若不是有人介绍,没人会猜到,这其实是一片专门用来处理生活污水的人工湿地。

  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片湿地每天能处理生活污水120多吨,服务200多户三口之家,处理后的废水可达《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由于成本低,运行比较稳定,人工湿地将在海南的许多地区推广开来。目前,海南省已完成建设的人工湿地共11个,日处理生活污水约为3900吨,这种人工湿地还将在海南的许多地区继续推广开来。

  在西部城市昌江县的循环经济工业区,集约发展的现代工业最大程度上采用了先进技术,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幅减少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

  昌江县自2007年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县以来,通过废弃贫矿回收利用等,在推进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推广运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据估计,2008年全县工业产值同比增加50%,其中工业增加值80%左右来自循环工业园区,污染排放同比减少20%,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页 当前为第 1[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