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市场行情 » 正文

“冷”眼旁观太阳能电池市场圈里是非事

发布时间:2010年6月23日 来源:

....

  引子:德国《商报》18日报道,两年来国际硅价大幅下滑,每公斤由500美元降至目前不到50美元。这一切似乎都源于近两年多晶硅产业的供过于求,“产能过剩”“成本利润”“发展前景”等问题再次成为太阳能电池等光伏产业关注的焦点。


  太阳能电池应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多晶硅是“真过剩”还是“被过剩”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通知》中,风电设备和多晶硅这两大新能源产业首次被列入重复建之列。于是乎,原本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为己任的新能源反而成为被调整的对象;而原本奉节能环保为宗旨的光伏原料多晶硅反被贴上高耗能、高污染的标签——一时间,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仿佛陷身于一出果戈理式的讽刺剧。


  硅作为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在2007-2008年出现供应瓶颈,由于太阳能产业需求激增,硅一度成为稀缺资源。但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一方面目前太阳能产业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德国和西班牙等国开始削减太阳能发电补贴,2009年新增太阳能发电量仅为2008年高峰期的1/4。另一方面,两年前蜂拥上马的硅生产项目已相继建成投产,产量不断增长,从而导致目前硅市场供大于求。市场分析机构iSuppli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硅产量比实际需求多出4.4万吨。随着更多项目投产,硅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将进一步恶化。尽管意大利、美国等国将成为太阳能新市场,但仍不足以抵消硅产能的扩张。iSuppli预计2011年全球硅产量将突破20万吨,硅需求为14万吨,过剩产量增长至6万吨。


  商务部将在限制多晶硅产品出口及加工贸易方面开出“猛药”。不过,即使早被打上了“过剩”的记号,多晶硅产业“被过剩”的论调却不绝于耳。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从未来发展看,多晶硅不一定真的过剩,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太阳能发电价格机制,国内市场没有启动,太阳能电池应用的前景并不清晰。”


  科技部下属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多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由于建设周期及市场波动原因,一直供不应求,巨大的缺口还需要依靠进口来填补。来自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数据表明,2009年国内多晶硅的实际产量只有14000吨,和进口量持平。


  券商预计显示,2010年大陆的多晶硅产量可达45000吨,半导体和太阳能电池共需多晶硅44960吨,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而2011年国内电池产量将增长40%,达到7168MW,按7.5g/w计算,需多晶硅53760吨,假设半导体需多晶硅增长25%达到5000吨,国内多晶硅需求总量为58760吨,国内产量预计将达到80000万吨,出现供过于求的压力。


  对于新兴行业的理解也不应等同于一些成熟行业,对它们的‘过剩’应当持一种宽容态度。新兴产业的产能增长,换一个视角看意味着资本的关注和进入,这正说明行业的发展存在突破和升级的可能。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