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变暖,给世界产业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发展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人与自然之间差距扩大期,中国必须在全球和亚洲转型中先行一步。"重点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3日在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南京主题论坛(以下简称'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
中国启动绿色产业规划
联合国最近在中国推出了《中国人口发展报告》,以观察中国要采取什么样的变化以保证发展过程与实现低碳经济一同前进。报告指出,中国人口中的46%都是城市人口。到203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会达到68%,那就是超过了10亿的人口。现在中国的城市已经占据了85%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
"城市化的趋势应该说会给中国带来比较大的挑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说,"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低碳的重要性,并且越来越关注低碳城市的发展,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试点低碳道路,包括采用一些跨越式的低碳技术。"
到目前为止,中国所有省区均完成了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编制工作,近20个省区颁布方案并进入了实施阶段;"十一五"前4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4.38%,累计节能约4.5亿吨标准煤。仅通过节能降耗这一项就相当于少排放了11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政府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06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被纳入十一五规划;2007年,应对气候变化被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第六次集体学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论坛上介绍说。
"'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绿色现代化的重要起点。 正在汇聚各方意见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中,首次提出了'绿色规划设计',绿色发展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胡鞍钢表示,中国将黑色发展转变为绿色发展,从传统的西方模式--高能耗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转变为所说的与碳排放脱钩进而碳排放下降的发展。
通过"链"的构建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2009年11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至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也是我们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巨大努力。"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和所处发展阶段,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孙翠华说。
她表示,"下一步,中国将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技术,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逐步实现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低碳化。力争到2020年化石能源占一次消费能源的比重达到15%左右;实现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
目前,中国一些城市正在打造低碳的城市,例如上海在临港新城、崇明岛建立了低碳经济试验区,通过建设低碳的社会、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促进低碳经济的集成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建立了低碳示范区,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污染、低消耗的低碳型的产业。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