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很多环保组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说服中国各地政府和企业,按照他们的体系核算自己的碳排放。比如,今年6月,美国加州环境保护局局长琳达·亚当斯就专程来京,力荐他们的“能效与碳注册(ECR)系统建设项目”,希望把加州的先进经验在中国得到推广。
早在几年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就先后出台了关于碳排放核算和监督的标准规范,并且已经有大量的公司开始从事算“碳账”的业务,围绕碳排放的检测与核算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一条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大量进口的产业链。
“绝大多数中国的CMD(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都是国外中介公司做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是,记者日前从国家标准委了解到,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制定的3项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标准已于今年1月完成报批稿,只待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制定的一系列国际标准发布后即转化为中国的国家标准。
这个项目自2006年开始就展开了前期研究,内容围绕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构建、国际相关标准、温室气体量化方法学、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标准和政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排放源调查监测规范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标准奠定了基础。
但是,即使中国在这方面有了科学的、被国际认可的标准,也并不意味着问题就此解决。因为不少专家早已开始担心,今后碳排放标准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
“碳关税”早已正式进入美国、法国等国的政策层面,美国已经开始提出,如果他国不按照美国标准进行减排,就要对他国商品征收碳关税。
中国应打出自己的减排特色牌
发达国家竭力推动节能减排,背后隐藏的“小算盘”不容忽视。“哥本哈根谈论环境问题,表面是为了保护环境,而背后的实质实际上是在争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孙佑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
孙佑海认为,欧盟之所以积极地推动减排,主要还是因为欧盟现在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外贸的竞争力很弱,但是他们已经拥有碳捕捉、碳储存等先进技术,如果能将这些技术卖出去,就会使其摆脱目前外贸疲软的现状,并进而争取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
美国方面,其在小布什政府期间退出《京都议定书》,在丧失全球政治的“道德高点”的同时,也将“低碳政治”的话语权拱手让给了欧洲。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由于与小布什政府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而顺应时势,积极推动“绿色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替代产业,希望能够重新掌握“低碳政治”话语权。
相比之下,孙佑海认为,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不能被欧盟、美国牵着走,应该打出自己的特色牌。虽然中国目前还处在自主减排的阶段,但是今后的减排压力一定会越来越大,而且如果不跟进,就不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对此,孙佑海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不能再单纯地追求GDP;二是加大技术的提升,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减排;三是加强管理,特别是立法;四是全民提高节能环保的意识,树立低碳的生活观念。
“立法上,其实已经做得比较好了,已经有了相关法律,比如《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等。”孙佑海还透露,中国已经在研究和酝酿实行碳税和发展碳汇,并且会在适当时机推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