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最坏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
2009年6月底,中石油与英国BP 公司联合投标伊拉克最大油田——鲁迈拉油田成功,成为伊拉克第一轮招标的唯一中标项目。11月3日,各方签订了最终协议。
根据公开资料,鲁迈拉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迪亚拉省,石油储量22亿吨,天然气2830亿立方米,是伊拉克的最大油田,日均产油量为95万桶。英国BP石油和中石油签署开采协议后,鲁迈拉油田日均产油量将用7年时间增至285万桶。
根据协议,中标公司将以每桶2美元的标准收取增产部分技术服务费。预计该项目投资规模将超过150亿美元。
12月11日,在伊拉克举行的第二轮招标中,中石油联合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和道达尔公司赢得了哈发亚油田技术服务合同,该油田预计储量41亿桶(5.6亿吨)。
联合中标公司承诺,将产量从目前约3000桶/日提高至53.5万桶/日。
中石油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中石油伊拉克公司和协调领导小组已在1月底联合召开会议部署今年工作,要求全体项目人员将合作项目建成示范性项目,“将中东建成中石油海外重要油气合作区。”
在与伊拉克接壤的伊朗,中石油也获得了两个世界级大油气项目的开发权利。
2009年7月,中石油从道达尔手中接管了在伊朗南帕斯气田的股权,成为第11期项目的开发者。该气田不仅是伊朗最大的气田,还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知的最大天然气田。日前,中石油已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总值达47亿美元的合约。
2009年9月,中石油再次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协议,将以17.6亿美元购得伊朗南阿扎德甘油田70%股权。阿扎德甘油田位于伊朗西部,是伊朗近30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也是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一,原油储量约420亿桶(约合57.5亿吨)。
吴谋远和金焕东认为,“在中东两个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伊拉克和伊朗获得几个重大项目,为今后海外油气业务再次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商业模式转型
不过,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过程中,有时面对来自资源国的阻力,即使手握充裕资金,也只能徒呼奈何。
2009年初,中石油收购Verenex公司,因利比亚政府行使优先权受阻,后者更以远低于中国公司的出价收购。
随后,中石化与中海油在安哥拉的联合收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安哥拉国家石油公司同样通过行使优先权收购了马拉松石油公司区块,导致中国公司的收购功败垂成。
“这表明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资源国政府也没有放松对本国资源的控制。”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所长徐建山说。
资源国对本国资源控制力的增强,直接导致目前的国际油气合作模式开始转型。
“目前,资源国已经开始通过服务合同控制资源、获取最大收益。服务合同的比例尽管不是很大,但在全部合同中的比例每年都在增加,而且增加得很快,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徐建山说。
他认为,随着伊拉克油田成功招标,其他资源富集国可能效仿伊拉克的做法,不仅在新项目的招标中采用服务合同,甚至原有的产品分成合同也可能变更。例如厄瓜多尔与外国公司谈判,将产量分成合同转成风险服务合同。而俄罗斯、阿联酋、沙特等资源富集国可能效仿伊拉克合作模式,通过服务开放上游市场。
这也导致国际合作的主角正在发生变化,国际石油公司的地位开始下降。
“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以获取和占有资源为主要目标的合作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国际石油公司的经营模式将更加趋于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代表资源国国家开采石油资源,与技术服务公司的角色逐渐靠近。”徐建山解释。
在徐建山看来,“服务合同能体现资源国的资源所有权,控制勘探开发中的资源经营权。另外,产品归资源国所有,因此资源国能在产品销售中获得溢价收益。而在服务合同模式下,中国公司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通过服务获得报酬。虽然回报较低,但基本固定,不受油价风险影响。”
但不管海外投资环境如何变化,商业模式如何发展,在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当下,继续出海寻找和保卫石油生命线仍是中国公司未来一段时间肩负的使命。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