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下降,窟窿难补
过去几十年间,北京的地热水水位已开始明显下降。
“北京有三处天然温泉,一处是温泉镇的温泉村温泉,在1957年干涸;一处是小汤山温泉,1980年代中期干涸,现在唯一能看到的天然温泉是延庆的松山温泉。”中国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周训介绍说。
1970年代,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导下,北京开始大规模勘探开发地热资源,当时打出的地热井深在1000米左右,有的井中热水甚至可以自行涌出地面;四十多年后,最大开采井深已超过4000米,相当于从东单到西单的距离,而热水只能自行上涌到距离地面六七十米处。
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下称中矿联)常务副主任宾德智统计,1971年到1995年,北京市每年开钻的地热井只有5眼,1996-2000年后上升为15眼,2000-2005年达到30眼,此后维持在每年20眼。
四十年间,北京开采了近500眼地热井。大量开采和利用导致北京地区地下热水位每年以1.5-2米快速下降,按此下降速度,北京地热水坚持不到百年。而在华清池所在的西安地区,宾德智称下降速度已达每年3-4米。
目前,要让地下热水得以可持续利用,最好的办法是“回灌”,即将用过的地热尾水或其他合适的水及时回灌到地下进行补充。为保证收支平衡,开发单位需要打双井。
不过,即便在管理较为规范的凤山温泉,也没有采取回灌措施,“成本太高”。王保国不愿意再出700万。
除成本之外,回灌还面临堵塞等技术难题,需要加压、酸化和清洗。“这是国际普遍难题,但是国外管理严格,从源头控制,不能回灌就不让开采。”汪集旸院士说。
在回灌工作已开展十来年的小汤山,回灌量仍不到开采量的一半。至于全北京的回灌量,北京地热协会秘书长姜再新称“小到难以统计”。
4月22日,中矿联在江苏东海县组织召开了“全国地热(温泉)尾水回灌与弃水处理应用技术研讨会”,会上,北京市的技术人员撰文称,除小汤山地区外,其他地区的回灌效果不明显,地热水位仍然持续下降。
重重监管盲区
事实上,很多省市都已出台地热资源管理办法,对地热的勘探、开发、利用、回灌、环保等环节都有明确规定,国土部门的网站也公布了采矿权单位名录,消费者甚至可从中查询某温泉是否办理了手续,管理部门也极易查明谁是违规的。
但一位不愿具名的地热管理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作为资源管理单位,地热温泉存在管理盲点。“很难将温泉等同于地热水,再将地热水等同于国土部门管辖。”
这是因为,地热主管部门很难知晓,辖区内的温泉究竟打的是地热水,还是掺假的普通的热水,而且国家也对温泉的水质没有相关规定,所以基本无法监管。鉴于地热水的矿产和水资源属性,全国各地区主管部门不一,国土、水利,甚至还有旅游部门。
王保国笑称,他们温泉度假村要加入的协会有四个:地热协会、温泉旅游协会、沐浴协会和饭店协会。
宾德智还提出了一个难点,在北京,有的地热井是部队或政府机关开钻的,他们不上报,管理部门也无从核查。
2011年,国家旅游局颁发了《温泉企业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其中即对温泉水质提出具体要求,这有助于监管部门分辨温泉是否来自地热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行业推荐标准,并不强制执行。
5月14日,雷坤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北京市地热(温泉)行业自律标准》的试行版已经出炉,包括法规合规性和企业内部管理等多项内容。“我们不能公布谁是坏人,只能先公布好人。”姜再新说。
虽然各方都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温泉行业,作为全国地热井最多的北京,如此大规模、超强度开发地热水“性价比”并不高。
“每降低100米温度平均升高3℃,按道理北京3000米深的水温应该达到90℃,但现在只有60-70℃。这不是在金山挖金子,而是在烂泥里挖金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平警醒道。
(实习生郑育杰、王静怡亦有贡献)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