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澳同行认为本国的太阳能企业可能竞争不过中国而倒闭,德企甚至呼吁欧盟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
近日来,一些欧美媒体发表文章,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大量涌入表示担忧,抱怨中国太阳能电池板过于廉价、涉嫌不公平竞争,认为本国的太阳能企业可能因此面临倒闭危险。
国外竞争对手抱怨“吃亏”
德国太阳能龙头企业Q-Cells日前发布了一份业绩报告,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亏损了7亿欧元。该公司准备裁员500人,留下的2100名员工全部转为兼职工,处于半失业状态。该企业还打算裁减4条生产线,并把这些生产线转移到亚洲。包括Q-Cells在内的德国太阳能企业将自己的困境归咎于中国企业,称中国政府投入的大量资金和补贴加上巨大的成本优势使中国企业能够以明显的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日前,德国太阳能企业已向欧盟呼吁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认为中国的太阳能企业涉嫌不公平竞争。据德国《商报》报道,德国太阳能生产商Conergy欲联合其他同行向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该公司总裁阿默尔称:“价格处于倾销边缘”,按目前的价格水平,中国生产商没有国家的支持则不可能盈利。因为太阳能电池板的原料硅的价格是公开的,中国生产商只拥有劳动力和能源成本低的优势。该建议在德国太阳能行业中获广泛支持,其他生产商也认为在与中国同行竞争中吃了亏。Q-Cells的发言人还曾表示,“政客们应该扪心自问,要德国纳税人为亚洲产品买单,这么做是否正确?”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太阳能生产商不久前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也对中国产品给他们带来的冲击表示不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太阳能企业警告说,廉价的中国产品不仅使他们蒙受经济损失、被迫裁员和削减产能,而且可能危及奥巴马政府扶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计划。《澳大利亚人报》8月底的一篇报道引用堪培拉一家太阳能产品负责人的话说,当地太阳能产业受到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无暇应对市场需求。他还表示,一些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出现大幅下降,价格从1600澳元降至1050澳元,有的质量很差。
成本优势源自多方面
中国太阳能企业的电池生产成本的确很低,但这和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原料价格的直线下降等多重因素相关,并不仅是因为中国太阳能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业内人士也指出,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也曾给本国太阳能产业提供过巨额补贴。
《德国金融时报》不久前的一篇文章客观地指出,德国企业与硅片生产商签订的是长期合同,价格被绑死了;然而,中国的公司可以从现货市场采购到硅片。过去几个月,硅片的市场价格下降了约70%。根据瑞银集团的一份研究报告,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太阳能产业制造成本要比德国低30%。再加上政府支持,这几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的价格下降明显。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