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晶 深圳报道 记者近日获悉,修改后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一经公布,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创新、突破成为新“条例”的代名词。
为什么要进行修改?修改后的条例新在哪里?对深圳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深圳市人居环境委有关负责人。
创设政策环评制度
深圳市在全面实施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在“条例”中创设了政策环评,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地方性战略环评制度体系。
“条例”规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起草单位在起草时应当组织进行环评,并形成政策环评说明书。政策环评说明书和审查小组的书面审查意见应当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对应当报送而未报送政策环评说明书及书面审查意见的政策,不予审议、审查。
“政策范围主要包括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法规草案、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三类,涵盖了市政府和市人大起草的法规草案。”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许化说。
拓宽公众参与环保决策途径
许化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理念、环境管理体制、环境管理手段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1994年9月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虽于2000年3月进行了修订,但仍与新形势下的实践要求差距日益明显,难以充分发挥特区环境保护基本法规的前瞻性和综合性的指导作用。因此,对原有的条例进行修订被提上日程。
环保工作就是民生工作。在这一基调下,如何调动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如何搭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决策平台成为修改条例不能回避的问题。经过多方商讨,新“条例”中出现了这样的规定: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参与环境决策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决策部门应当对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予以研究,并及时反馈。
新“条例”还规定,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以及排污者的环境信息公开活动进行监督。对不依法履行环境信息公开义务的,有权举报或者投诉。
“条例”首次单独设立章节规定公民的环境权利和义务,这是深圳市在拓宽公众参与环保决策途径上的新探索。
考核行政首长环保实绩
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实效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据了解,新“条例”规定,市政府对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区政府对街道办事处及区政府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环保实绩实施年度考核,并向社会公布考核结果。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对被考核人任职及奖惩的重要依据。
“条例”还规定,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年度环保工作计划和任务分解方案完成相关工作任务,并定期向本级环保部门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市、区环保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和通报有关部门任务完成情况。
自此,环保实绩考核制度被明确下来,具有了法律性质的稳定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