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看到,一厂的设备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机器上锈迹斑斑,转送带旁的厂房玻璃已不完整。“以前这里的粉尘能够湮没膝盖,在这里工作的都是灰头土脸,鼻孔都不敢出气。”
据悉,中国铅冶炼技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坩埚、烧结锅练铅,第二阶段为烧结机加鼓风炉炼铅。第三阶段为富氧底吹熔炼工艺。其中前两阶段的生产工艺皆为能耗高和污染重。
早在8月20日,济源市政府召开会议决定,富氧底吹生产工艺以外的铅冶炼设备一律停产整顿,出台《关于电解铅企业进行深化治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生产工艺,抬高准入门槛。
但李三告诉记者,按环保要求,熔炼一厂早该停产,“一个月之前这里才真正停止运营。”
本报记者10月16日致电豫光金铅集团,工作人员(未告诉名字)表示,这部分淘汰的陈旧设备,每个月仅会影响工厂4000吨的产能,这部分产能通过市场购买便能弥补。
同时该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第一、第二阶段炼铅工艺部分已经完全关闭,目前使用的皆为富氧底吹炉工艺。
记者沿旧厂址北上,穿过一条铁道,看到一个熔炉正在作业,热腾腾的蒸汽发出刺激性的味道。烧炉两旁的常青树叶上落了厚厚的一层粉尘。
李三告诉记者,该炉使用的便是烧结机鼓风炉,并非富氧底吹炉。“白天鼓风机马力比较小,晚上会开足马力进行生产。”
“晚上冒出的烟远远高于防护林的高度,直接进入到村庄。”李三说。
而豫光金铅负责人已经表示,对当地铅污染的形成负有一定责任。
受污染的水质与土质
一个尚未揭开的谜底是,这些孩子到底何时中了毒?
“从娘胎中已经中毒了。”一位村子里的老汉这样说。
有人说,毒从口入。炼铅工业在济源已经存在了20年。20年来污染导致工厂周围的土地已经严重超标,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济源市政府给百姓发来的短信这样写道:“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我市豫光、万洋、金利3家企业周边2公里范围内的31口井的地下水质进行了调查监测,结果表明我市重金属企业周边地下水铅、砷、贡、镉含量完全符合国家生活饮水标准。”
不过柿槟村的村民坚持认为他们的水质日渐浑浊,更为严重的是庄稼已经不能正常生长。
“这么大的棒子(玉米)只能长到三分之一。”一个农民用手比划着。“白菜根以上的部分都是黑颜色。”
村民告诉记者,以往一辆自行车放在院子里一个晚上,第二天再骑就要擦掉厚厚的一层灰。
很多农户世代务农,土地是唯一的收入来源。
黄奇家里堆放了几大袋粮食,他告诉记者,虽然土地受到了污染,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吃这种土壤里收获的粮食。“没办法的事情。”黄奇的父亲说。
实际上,长久以来,重金属周边企业种植的粮食都是自产自销,自我消化。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些种植户消化不掉的粮食会送到附近的面粉加工厂,经过再加工变成制成品,流入到市场。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