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囱倒了,厂房搬了,但工厂的“脚印”依然留在那片土地上。随着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越来越多企业从中心城区外迁,他们原先所在的土地也许需要一次体检和治疗,以修复工业污染给土壤造成的伤害。遗憾的是,相关意识和法律在国内似乎都处于缺位状态。
昨天,市政协委员沈建华告诉记者,他已向本次政协大会提交提案,呼吁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框架,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不知道问题有多大。”沈建华表示。
“棕地”,无法被忽视的问题
“棕地(Brownfield)”,这是国际环境科学界对城市中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搬迁后遗留下来地块的统称。这个词很形象―――这片土地是有利用价值的,但又存在风险,所以不“白”不“黑”,需要调理。
沈建华是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所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毒理学会理事,土壤污染问题一直在他关注中。
与普通人更关注的空气和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有其特殊性。首先,它更隐蔽和滞后,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和植物残留检测、甚至研究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后才能确定。其次,土壤不像水和空气那样会流动,污染物不容易扩散稀释,因此,工业对土地的伤害会随时间累加,达到很高浓度。第三,土壤里的污染很难自然降解,这导致治理难度大,周期长。
“棕地”概念首次出现是在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在纽约州尼加拉瓜瀑布城,当地一条废弃的运河河床下,被铁桶封存并掩埋了二三十年的2万吨化工废料因各种原因在表土层集聚、扩散,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经媒体报道,此事成为大新闻。卡特政府最终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并疏散居民。
沈建华告诉记者,国内“棕地”问题近年来也不时见诸报端。如2004年,北京一在建地铁站,建筑工人挖掘时因吸入土壤散发的有毒气体而入院。这片土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建有一家农药厂,虽然工厂废弃已久,但污染却未解决。此外,武汉一个居民小区土地近期被曝光污染物超标,引发居民的不满。而在这片土地上,之前曾经建有药厂和化工厂。
沈建华说,工厂搬迁遗留的“棕地”,有关部门、开发商和居民似乎都未充分重视。一个例证是,市中心的“棕地”因为地段溢价高,往往是各方争抢的“香饽饽”。
“事实上,即使之前所在的不是化工企业,考虑到过去工业流程并不完善,机器设备运转所需的相关化学物品也可能在无意中滴漏,影响土壤。”沈建华说。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