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绿色节能环保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研究报告 » 正文

清华气候政策中心发布《中国低碳发展报告》

发布时间:2011年2月26日 来源:搜狐

....

  中国“十一五”节能政策落实,“十二五”降碳面临压力


  由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研究完成的《2010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月25日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首次对中国“十一五”期间低碳发展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进行了多部门、多领域的评估,旨在为“十二五”规划期间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


  该报告是在一个高层次的编辑委员会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编辑委员会包括了我国著名的能源和气候变化的多位专家。发布会由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常务副校长,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教授主持,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苏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国家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国际气候政策中心主任、斯坦福大学汤姆.海勒教授、美国第一太阳能董事长麦克.艾恒等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报告主编、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齐晔教授介绍了报告内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研究员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杨富强博士对报告进行了点评。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报告的研究内容,一致认为报告全面、深入地评析了我国的低碳发展政策;以翔实的数据和专业的分析客观地呈现了中国低碳发展的成就及对世界的贡献,对我国低碳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发布会后的低碳发展论坛上,何建坤教授和麦克.艾恒董事长分别以“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形势与对策”以及“展望未来的全球低碳发展”做了专题报告。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中心发布首份《2010中国低碳发展报告》的研究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扎实推进“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能耗强度降低20%的节能目标,有效地逆转了中国在2002-2005年期间能耗强度上升的趋势,成功走向低碳化转型。随着能耗强度的下降,中国的CO2排放强度也大幅度下降,表明了能源效率是本阶段中国低碳化的关键。其他低碳政策和措施,如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汇工程等,将使中国未来碳强度的下降高于能耗强度的下降速度。


  报告的初步分析发现,“十一五”节能政策的高效力有赖于高强度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和政府财政投入;若充分发挥高效的经济手段、法律措施和公众参与,将会提高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效率。“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挖掘了大量容易挖掘的潜力,特别在是“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节能降碳无疑将大幅提高成本,并对经济发展构成更大挑战。


  这项研究首次对中国的能源、工业、建筑、运输及农业和林业等部门的低碳绩效和节能减排政策进行了较为全面、综合的评析。其中,电力和工业部门碳减排潜力最大,林业部门为增加碳汇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一五”前三年,电力部门的CO2排放量增加28%,但由于“上大压小”等措施使发电和输变电的能源效率均显著提高,供电煤耗三年下降7%,发电煤耗三年下降6%。火力发电能效的提高和非化石能源的发展,使电力行业2008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6.5%。


  2005年至2008年,工业部门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4.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减少13.3%。结构调整推动了碳耗和能耗的降低,重工业的增长较其它行业放缓,高附加值产品的产量比重上升。此外,单位产品能耗显著降低:2005年至2009年,钢铁、水泥和铜冶炼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分别降低了近5%、17%和35%。许多节能政策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措施,其资源投入较高,未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需结合更多有效的经济手段。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齐晔教授表示:“展望‘十二五’,节能降碳一方面需要坚持推进目前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需要不断优化政策的成本效益。目前,我们正在深入研究‘上大压小’和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等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提高政策效果。”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清华大学气候政策研究中心是清华大学与国际气候政策中心(ClimatePolicyInitiative,以下简称CPI)联合成立的国际学术及政策研究机构。研究内容集中在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效果的分析和评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政策分析的支持,为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政策研究和交流平台。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