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未来仍将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长期占主导地位。然而,煤炭传统利用技术效率低、污染重且无法充分利用其资源价值,导致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科学院紧密围绕国家清洁煤技术战略需求,立足原始创新,加强应用示范,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在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等煤基清洁燃料及化工品生产领域,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多项技术空白,成为世界上煤化工循环经济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研发力量。
瞄准国家需求,战略布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的消耗也在快速增长。200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达到30.5亿吨,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左右。
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建国研究员说,“发展煤炭高效清洁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节能减排,是我国能源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国家能源技术“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国将清洁煤技术列为优先发展的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煤炭加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煤炭转化、污染排放控制与废弃物处理等。
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副局长刘桂菊告诉记者,围绕国家清洁煤技术战略需求,中科院在过去30年科研积累的基础上,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通过一系列的重大和前瞻布局,集中开展攻关,在煤间接法合成油、煤制乙二醇、甲醇制烯烃、煤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灰熔聚气化技术等多项核心单元技术上实现了集群突破,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技术,并成功完成了工业示范项目。
立足科学前沿,坚持不懈造就清洁煤技术领先地位
“回顾清洁煤技术自主创新的历程,几大核心关键领域的突破都历经了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涛研究员说,“立足科学前沿,坚持不懈进行原始创新与技术开发,造就了我们在清洁煤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德国的大企业一直在研究用煤代替油经甲醇生产烯烃,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实现这一技术路线的关键在于突破甲醇制烯烃技术瓶颈”,大连化物所副所长、DMTO项目总负责人刘中民研究员说,“攻克这个难题的核心是研发出合适的催化剂”。
早在“六五”期间,甲醇制烯烃催化剂研制曾被列为中科院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大连化物所又在国际上首创“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方法”;2004年,大连化物所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了世界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装置,于2006年完成工业性试验;2010年8月,神华集团180万吨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项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目前装置运行良好、性能稳定,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实践取得成功。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