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害一词是日本人创造的,其定义是“企业的生产活动给地区居民带来健康和生活环境上的损失与侵害。”目前,日本法定的公害共有7种,它们是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动、地基下沉及恶臭。
据日本学者研究,公害有如下特征:
1、其严重性及损失大多不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
2、公害的损害多是不可逆转性的,换言之,多是无可补偿的(如人死于公害病而无法复生等);
3、其影响及损失越来越带有广区域性,即会发生复合污染及二次污染;
4、与此相关,公害正在从生产过程扩大到流通过程及消费过程;
5、公害有国际化的扩散趋势,这就是跨国公司把产业公害扩散到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去。这就是所谓的“输出公害”。
公害在日本从来就是社会问题,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或技术问题。明治30年(1896年)年代,足尾铜矿因为大量有毒废液流入河中而使灌溉农田遭到污染,以田中正造为领袖,受害农民掀起反对运动,坚持了十年之久,最后被军警镇压下去。这是日本第一起因公害问题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当然得不到妥善解决。
二战后,日本实行优先发展重化工业的经济发展路线,在太平洋沿岸建设了京滨(东京、横滨、千叶)、中京(名古屋)、阪神(大阪、神户)等多个临海工业地带。以这些地区为中心,日本不仅建设了大批钢铁、炼油、石油化工、造船、发电等工厂,而且兴建了为它们服务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从而导致各种公害的发生源头集中到了这些特定的地区。
加之,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人口集中,人口密度2874人/平方公里,为西欧的二、三倍,美国的20倍,俄罗斯的26倍,使得公害对于居民身心健康的损害也以空前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日本,公害的受害者除了城市居民,更多的是农民、渔民等低收入阶层,因此,公害问题又与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密切相关而变得更为引人注目。
反公害群众运动作用巨大
上个世纪60年代“四大公害”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三重县四日市引发哮喘病的大气污染事件、熊本县以有机水银为原因的水俣病事件、新泻县阿贺川的水银中毒事件、富山县神通川镉中毒引起的“痛痛病”事件。
在这些事件发生初期,制造公害的企业往往拒绝承担责任,更不愿意向受害者支付赔偿。而且,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也多站在维护大企业的利益的立场上。其典型就是在熊本县水俣市设立化工厂的一家大企业,直到医学上有确凿证据证明是它的工厂排到海湾里的废水中含有的有机水银引发了水俣病,都不承认是自己的责任。
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以“四大公害病”诉讼为代表的反公害居民运动形成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反公害群众运动。正如《通商产业政策史》所说,“四大公害诉讼成为向国民广泛宣传公害问题重要性的契机,使他们深切感到政治、行政、企业等各方面的公害责任与采取相应措施的重要性。这对1965年以后公害对策的进展与提高国民对环境问题的意识所起到的意义是非常之大的”。
这种形势表明,公害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反公害运动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它表现在立法、司法及行政等多方面。
催生防治公害产业
面对着反公害群众运动的强烈冲击和强大的舆论压力,企业经营者终于认识到,与其被迫站到法庭的被告席上,接受全社会的严厉审判,并且最后还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不如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开发防治公害技术,制造防治公害的装置与产品,更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良好的信誉。
重工业、化学工业是典型的公害型产业,其中钢铁、炼油、石化、矿业、有色金属、造纸等制造业及火力发电、供气、供热等公共事业尤为突出。其中有煤烟发生设施、污水等排放设施、噪音方式设施及粉尘方式设施的单位被指定为“特定工厂”。
根据《关于整顿、完善特定工厂防止公害组织的法律》,以上述业种为主,有关企业在生产现场建立、健全了防止公害的组织,即设立防止公害总负责人、防止公害管理者等职位,由他们各司其责,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对本单位公害发生的情况做好观测、检查和监督等事宜。据认为,这一制度对提高日本企业防止公害的监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各公害型企业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特别在70年代,极大地增强了对防治公害设备的投资力度。据日本政府对2500家有关企业的调查,企业的防治公害设备投资逐年增加,1967~1972年5年间,每年递增50%,比设备投资总额的增长率(16.2%)高2倍以上。其在设备投资总额中所占比例也不断提高:1966年占3.6%,1970年达到7.9%,3年间提高1倍有余,1972年超过10%,电力、矿业、造纸和炼油等行业则达到20%以上。
与此同时,这些企业还加强了对防治公害技术的研究开发,各种消除、减轻和防止公害产生的装置与仪器,如集尘、重油脱硫、排烟脱硫、处理废气等防止大气污染装置,处理工业废水、下水、屎尿、污泥等防止水质污浊装置,以及防止发生噪音、振动的装置等等,陆续被开发出来,推向市场,一大批制造防治公害机器设备的企业涌现和发展起来。于是,一个崭新的行业——防治公害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防治公害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开始向海外出口。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