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址在北京城区上风向,建设经营单位资质存疑,环评单位涉嫌参与造假,选址附近居民异议颇大,北京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引发的争议,近日逐渐升温。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满身带“疑”的项目,竟然于6月28日获得了北京市环保局的批准。环评公示显示,北京绿海能公司为该项目的建设和经营单位,环评单位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此前一天,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五家环保组织,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出公开信,质疑北京绿海能环保责任有限公司运营垃圾焚烧的资质。公开信指出,根据我国相关规定,焚烧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亿元,而绿海能公司的注册资金仅为2000万元。
建设单位资质存疑
对上述质疑,绿海能公司选择了沉默,其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称,“我们对外不负责回答任何问题。”该人员让记者去问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可其固废科的负责人对于绿海能公司的资质问题,表示不了解。
根据相关规定,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处置服务的企业中,焚烧厂的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亿元。而北京市工商局网站显示,成立于2006年7月10日的绿海能公司,其注册资金仅为2000万元,其后也没有增资扩股。
北京市环保局向“达尔文自然求知社”负责人称,“绿海能没有申请垃圾焚烧的经营许可,目前他们只批复了高安屯和北京市环卫集团的垃圾处理经营许可。”
环评机构造假?
除去资质受到质疑之外,绿海能公司的垃圾处理能力也存在问题。
据介绍,苏家坨垃圾焚烧项目的设计垃圾焚烧量为1800吨/天,垃圾焚烧产生的炉渣占到进厂垃圾量的20%左右,即每天将产生360吨炉渣。
而绿海能公司对这些炉渣的处理办法是,将炉渣运至海淀区建筑垃圾处理厂综合利用。记者了解到,海淀区建筑垃圾处理厂尚不存在,而且绿海能也没有提供任何关于“海淀区建筑垃圾处理厂”的规划信息和建设信息。
苏家坨垃圾焚烧厂的环评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对此项目的环评简本中,被认为“存在很多失误”,环评工作中涉及“公众参与篇章造假”。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简本称,“炉渣运至海淀区建筑垃圾处理厂综合利用”,但是对于一个还不存在的配套设施,环评机构就将此写在了环评报告中。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