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水资源紧缺已经是业内外所共知的事实。专家和水利机构想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地下水开采、中水回用、海水淡化……
地下水开采无疑是最适合国情的水源开发方式之一。资料显示:我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约为8000亿立方米,与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的比例约为1:3.4,在北方地区,这一比例为1:1.58。地下水资源不仅在数量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还具有水质好、分布广泛、便于就地开采利用等优点。据统计,我国约有70%人口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在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率比较高。
例如,海河流域的地下水利用率达90%以上,在全部用水量中,地下水占50%以上。由此可见,地下水的利用和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三大污染源 阻挡地下水净化
金属有害物污染
主要指钙、镁、锰等金属离子对地下水的污染。钙、镁在水中的含量是构成水硬度的主要成分。饮用高硬度的水,特别是永久高硬度的水,不仅有苦、涩味,而且还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腹泻。锅炉用永久硬水易结垢,使导热系数减小,能耗成倍增加,并易造成爆炸。锰是人体必须元素之一,但锰也有毒性,人体吸收过多锰会产生慢性中毒,可能引起震颤麻痹、肺炎、记忆力下降、心动过速等病症。
难分解有机毒物
主要包括有机氯农药、合成洗涤等。有机氯农药具有剧毒、高效、难分解、易残留等特性。有机氯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能在肝、肾、心脏等组织中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脏功能,产生心理障碍。当饮用水中浓度过大时对人体有害,同时由于不易被氧化和被生物分解,易自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液中进入水源地。
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污染
随着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采,石油化工业的发展及其产品的广泛应用,石油及石油化工产品对于地下水的污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经常以非水相液体(NAPL)的形式污染土壤、含水层和地下水。当NAPL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将穿过地表土壤及含水层到达隔水底板,即潜没在地下水中,并沿隔水底板横向扩展;当NAPL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污染物的垂向运移在地下水面受阻,而沿地下水面(主要在水的非饱和带)横向广泛扩展。NAPL可被孔隙介质长期束缚,其可溶性成份还会逐渐扩散至地下水中,从而成为一种持久性的污染源。
面对严重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有专家指出:多年代以来,我国有关部门组织完成了一批有关地下水环境的重大项目,包括海河流域地下水水质调查评价,辽冀台海(咸)水人使调查,中美合作区域地下水水质及保护对策系统分折,海水入侵防治试验研究等,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我国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仍然很突出,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地下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工作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水利大年 新规划加强地下水管理
2011年被很多人誉为“水利大年”,自年初“一号文件”一来,一系列水利政策剑指水源净化。近日又有新政策出台,9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会议提出,到2015年,要初步控制地下水污染源,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全面建立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到2020年,对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实现全面监控,重要地下水饮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重点地区地下水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高,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这意味着,已经走过“十一五”黄金周期的污水处理行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有戏”。
出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方面需要,污水处理将继续得到政策的支持。据消息,《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两项规划已经纳入《“十二五”期间报国务院审批的专项规划整体预案》,将于年内正式报批。
据上述两项规划测算,“十二五”期间,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个人投资在内,城市污水处理总投资达到4500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预测,未来五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的治理投资将大幅增加。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水治理累计投入将达到1.06万亿元。
除此之外,据了解,为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未来五年,我国还将适度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和排污收费标准,并推进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
据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胥树凡此前介绍,“十二五”我国环保发展第一大重点领域就是污水处理。具体包括脱氮除磷、现有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以及工业废水处理等。在众多职能机构的关注下,在众多政策利好的支持下,地下水源将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治理对象,地下水源或将成为未来我国的重要水源。
知识连接: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分类
地下水按含水层介质类型的不同分为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岩溶水三类;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为潜水和承压水两类。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按开采规模分为中小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小于5万立方米)和大型水源地(日开采量大于等于5万立方米)。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