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能源管理不能让资金卡住脖子
发布时间:2012年7月24日 来源:中国网
今年,尽管全球经济还未回暖,但国内再次吹响的实体经济号角之声,似乎让国内的制造业企业听到了福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重大的项目的纷纷上马,极大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
今年,尽管全球经济还未回暖,但国内再次吹响的实体经济号角之声,似乎让国内的制造业企业听到了福音。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重大的项目的纷纷上马,极大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环境问题也成为各方面讨论的焦点。
能源和环保一直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能源,使制造业企业达到环保标准成为生产和运用的首要前提,因此合同能源管理也开始风靡国内市场。合同能源管理源自西方发达国家,通俗来讲,就是节能服务企业对客户的能源使用和管理做“望、闻、问、切”的综合诊断,然后提供节能项目设计、设备选购、安装调试、维修保养等一条龙服务。但对于中国而言,并非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其在国内的发展似乎总让人感到像是停留在一种想象中。1997年,财政部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自此,合同能源管理拉开了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序幕。
6月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指出,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形成20个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但国内的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而最大的问题则出在资金上。
笔者认为,在15年之后的今天,环境公司仍处于被动境地的原因无非有三个。第一,各地的节能公司规模太小,使人们经过对企业资质和能力考量之后,并不看好这些公司所推出的合同能源项目;第二,很多大型工程企业虽然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但往往不愿冒险涉足新兴行业;第三,即使一些中小企业拿到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起步资金以及完整做成营收以后再用信托方法托出去,仍需要一大笔资金,但事实上这笔资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非常困难。
像这种一次性动辄上千万投入的项目,如果没有实际的扶持政策支持,试问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冒险投入这么一大笔资金?如果这种先进环保模式引入国内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国内的环保产业又如何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小企业遭遇资金难题无法解决,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不敢贸然转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怎么可能获得发展机遇?
其实,不可否认的是有许多银行也曾为合同能源管理推出了一些政策,但由于繁琐的条件和申请过程,使银行为相关企业输血受阻。一般来说,银行在接到申请后,将分别对申请公司、业主(用能方)实力和项目进行审核。申请公司应同时具有国家和地方节能企业备案;业主的资金实力和信用记录良好;项目不能是几个月的短期合同,有详细的节能方案计划表。申请通过后,申请者需要开设由银行监管的专门账户,银行将以保证还款为优先,监管账户资金。虽然过程如此繁琐谨慎,但也仅有很少一部分企业申请贷款成功,并且贷款额也一般不会超过1000万。此外,国内合同能源管理起步不久,行业内并不规范,存在较多变数,也成为银行因没有抵押、等闲太大将其拒之门外的原因之一。
与前期设备投入大相对应的是回收利润的周期长,这也是合同能源管理企业最为“头疼”一件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一般都是环保企业与制造企业合作期限一般很长,少则5年多则几十年,收费方式按照双方约定的周期,做成一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总利润大约在10%—20%左右。但由于前期在银行贷款,那么就需要偿还大量利息,也就是说利润的很大一部分都“贡献”给了银行的贷款利息。这种经营模式,极大了限制新的能源管理项目的进行,同时也让环保公司的运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限制,很多从事这一行业的企业便是由于周期过长无法按时收回资金,使公司运营资金运转困难导致倒闭。
除此之外,合同能源管理之所以成为国外节能的主流模式,是因为其意义在于实现多方共赢,用能方可以“零投入”完成节能减排改造,环保公司也能赚钱,政府则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居民生活环境也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国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十分广泛,在合同能源管理的发源地美国,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能源管理基金、国际资本等都是项目的资金来源。但国内其项目的融资渠道则非常狭窄,所以这要求一切融资过程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信用体系之上。毕竟国内合同能源管理经营时间短,大多数环保企业尚处于发展初期,普遍存在注册资本较小、财务制度不规范等问题,在银行贷款审核过程中信用评级较低,导致获得银行贷款很难。作为特殊项目来说,需要把联合银行、担保公司和信用评估公司建立一套信用评价体系,定期评出一批信用良好的环保企业,对其开放绿色通道,这些公司在一定额度内的贷款将提前放行。这样才不至于使银行出于风险控制考虑常拒绝放贷,这让现在的环保企业不敢签下大项目,因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官方微信号:chinajnhb)
(扫一扫,节能环保信息随手掌控)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绿色节能环保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